廖奶奶的身世可谓坎坷。她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东娃,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广东,十二岁,便被参加革命的父母送到瑞金山区避难。他们将她托付给当地一户可靠的老表之后,又一次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再也没有回来。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是这一片诞生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厚土,接纳并滋养了革命的后代。

十六岁,廖秀英嫁入凤岗村,满口的瑞金方言,昭示着一个外来女孩顽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还有身体和心灵的完整融入。

凤岗村,迄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徜徉其间,遮天蔽日的千年古樟,古色古香的祠堂,潺潺流动的小溪,波光粼粼的池塘,翠色可人的莲田,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仍在其中生发更替。我撞见成群的鸭子在水中嬉游,一会儿将头埋进水中觅食,一会儿又憨态可掬地露出头来,扑甩着羽毛上的小水珠。凤岗村的人,素来喜养鸭,水源丰沛的江南,小鱼、小虾、草籽和谷物,都是鸭子们唾手可得的美食。

村民们还爱赶圩。圩场,在壬田镇街上。每逢农历的一、四、七,村民们挑担的、背筐的,三五成群往圩上走,就热热闹闹地汇集在一起了。赶圩的人,一般要走进熟悉的老店或铺寮,点上老三样——水酒、豆腐干、咸鸭蛋,滋味悠长地品咂。村民们大多是从事艰辛劳作的人,流汗多,吃几个咸鸭蛋下肚,浑身就又有了使不完的劲。如果没吃到,则一整天都觉得嘴巴寡淡无味。

凤岗村的妇女,古来擅长腌制咸鸭蛋,廖奶奶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年轻时起,她便以售卖水酒、豆腐干和咸鸭蛋补贴家用。尤其是她做的咸鸭蛋,蛋白细嫩、蛋黄油亮、味道鲜美,人们都喜欢找到她的小店买咸鸭蛋吃。

从小媳妇变成子孙满堂的奶奶,她依然使用费时费力的古方子腌制咸鸭蛋。制作工艺,是凤岗村的女人们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她们在屋后的山上挖来黄泥土,细心地去除杂质,晾干,碾成粉,再和上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将鸭蛋一个一个放进去,滚一身黄泥,再裹一身草木灰,轻轻放进瓦缸中存两个月,缓慢地等,耐心地等。

就这样,一个家庭式的小店开了几十年,日日苦做,顶多卖出几十个咸鸭蛋,生活依旧是清贫的。靠着山水和土地刨食,小打小闹、自给自足的光景,村子里谁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