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今天,当我走进两千平方米的咸鸭蛋生产厂房,看见排列整齐的腌蛋瓷缸,看见流水线上的机器不停转动,看见穿着统一服装的工人熟练操作,看见墙上一行往高处走的大字:“做一颗有梦想的咸鸭蛋。”廖奶奶的孙子张杨告诉我,这里每天要腌制一万颗咸鸭蛋,每年产值四百一十余万元,纯利润近五十万元。

挑选、清洗、晾干、裹上黄泥、撒上草木灰、蒸熟、包装、入箱……所有的流程秩序井然。配方还和从前一样,富硒的黄泥土,精制的草木灰,严格的盐巴比例,连腌制时间也还是两个月。只是,原本低效而辛劳的腌制过程,已经是机械与人工的通力合作。现代化的生产模式大胆地颠覆了传统,为多年藏于深闺的“廖奶奶咸鸭蛋”插上了飞翔的翅翼。

2015年,是中国大地上极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廖奶奶咸鸭蛋”变身“致富金蛋蛋”的关键年。这一年,脱贫攻坚的大幕拉开,电商邮乐购平台迅速跟上,进驻广大乡村,推出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

当工作人员来到凤岗村,品尝过廖奶奶腌制的咸鸭蛋后,大腿一拍:“就是它了。”原汁原味,土生土长,连名字都不用另取,就叫“廖奶奶咸鸭蛋”。

起初,廖奶奶是有顾虑的,她不懂什么网络,也不懂什么线上销售。她甚至不知道,向来易碎的咸鸭蛋,怎么能安全运到遥远的地方去。八十多年的人生经历中,她一直内敛而保守,没有太大的欲求,也不敢去沾惹大风大浪。

是政府工作人员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你只管像以前那样做咸鸭蛋,剩下的事情一切交给我们。”儿媳妇也是腌制咸鸭蛋的一把好手,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儿孙辈们也劝她,不要紧,我们先试一试看。

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线上销售,“廖奶奶咸鸭蛋”立即以美妙的口感圈粉,回头客越来越多。销量由一个月卖几百个到一天卖几千甚至上万个。原来在村里只卖一两元一个的咸鸭蛋,经过包装输出,售价已经达到四元。

网络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试水成功,廖奶奶全家尝到了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