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道,君子有好生之德

一、鱼道,君子有好生之德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下游,江岸游步道。

一座翘角的休憩亭安立江边。从这里平视赣江,江水晶莹、温润、安宁,有着玉一般的色泽和质地,似在印证玉峡之名并非虚得。

复上行,始见蓝色的水面上,偶有细细的白浪翻起。“快看,有鱼。”眼尖的人发出惊呼。我戴上眼镜细看,果然在白浪间发现群鱼逐浪嬉戏。鱼多,水清,岸边青草碧绿,新栽的树木正井然而立,泛出翠色。看来,赣江的生态平衡并未因水利工程的实施大受影响。

熟悉鱼类生殖繁衍规律的人都知道,上溯洄游产卵是多数野生江河鱼的生活习性,也是保证它们生生不息的必要条件。赣江有数十种鱼类在此繁衍、栖息,每年春夏季,都有大量洄游鱼类溯流而上,从鄱阳湖经南昌、丰城、新干,最终到达峡江以上的赣江中上游段产卵,此后鱼卵随着激流向下游漂浮孵化,已经形成了特定路线。

我望着前方巍然屹立的工程大坝,心中升起了几丝疑惑。

“我们在坝段右侧设计有鱼道的。”刘祖斌说。鱼道,这个词语于我何其新鲜。于他们,却是六年反复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的结果。

天地之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规律。人有人道,鸟有鸟道,鱼有鱼道,各自为之,天之道也。君子有好生之德,于是,便有了精心设计的人工建造鱼道。

站在高处眺望长长的鱼道,只见水泥制的挡板左隔右挡、高低起伏,曲折环绕间,极尽纷繁复杂,像编排了一出花样的大戏。鱼道,并不是简单地为鱼留一隅通道。流速的控制,坡度的选择都极有讲究,既要符合鱼儿们逆流冲击挑战水浪的天性,又不能因难度系数太高而阻挡了鱼类前行的步伐。为了照顾游泳能力相对弱一些的鱼类,他们又在鱼道底部适当加糙,降低了流速。种种个性化的设计,包含的,尽是对鱼儿们体贴入微的呵护。

对于那些科学的解释和专业的术语,我不甚了了。只是很自然地联想到蜿蜒在崇山峻岭间的盘山公路,山路十八弯,一环一环,极具耐心地慢慢回旋,于是,再高的山都有人和车能够攀登至顶。鱼道便是这样吧,将鱼类无法纵身一跃的坡度,一段一段地拦隔、放缓,把迅猛的流速降低,四十多米高的大坝,就这样迂回地越过了。

这条长九百多米的鱼道,造价不菲,耗时耗力巨大。“但是,值。因为,生态是件大事。”刘祖斌说这话时,目光中就含了温情。

沿旋转的楼梯下行,入鱼道观察室。此时人已在水平线下,和鱼道之间,仅隔着一道透明的玻璃。眼前水浪轻轻翻滚,不疾不徐,有着恰到好处的流速,对于喜爱破浪逆行的鱼儿们,也有着恰到好处的吸引。

我将脸贴在玻璃上感受水流的涌动,忽然,一条小小的江鱼从下方游过来,奋力搏浪向上游去,阳光透过江水照射下来,它的通身闪着耀眼的金光。我用目光追随着它的尾翼,不一会,它已经游向前方的水池,直到金色的身影消失不见。显然,它找到了属于它的自由之门。

“现在鱼不多,要是洄游的旺季,从这儿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鱼穿梭而过。鳜鱼、大眼鳜、银鲴、鳊鱼、黄颡鱼都有,平均每日过鱼数量有一千多尾。”说起这些,刘祖斌如数家珍。这时候,他憨厚的脸上,就洋溢着满足的神情。要知道,这曾经是工程勘测设计中的一道重量级难题,破解便意味着胜利,意味着给江鱼开启了一道生命的绿色通道。

在鱼类增殖放流站,一座连一座的鱼池正在履行着另一重使命。正值高温天气,骄阳似火,烧烤大地。从透明的池水中,能看见大一些的鱼儿们懒洋洋地躲在水底休息,想必它们也嫌热。不嫌热的是那些刚刚孵化出来的小小鱼,在池里“噗噗噗”地冒出水花和气泡。

“这里就是育婴室了,我们给这些小鱼喂豆浆,长得很快。”刘祖斌说起小鱼,就像说着自己的孩子,怜惜有加,“再过些时候,它们会长大,一个鱼池里就容不下它们了,要像幼儿园的小朋友那样分班。”

多么有意思呀,忽然觉得,在这炎热的暑气里,这大大小小的鱼池瞬间有了童话的美好,有了无限的诗意。再往后,小鱼长大到可以独立生存时,就将放归赣江,成为穿过鱼道、搏击浪花的又一支生力军。

当天中午,我们在赣江边的一个餐馆坐定,端上来的菜品里,鱼是主打。鱼汤入口,我的味觉被鲜美攫住,回味良久。他们说,这里的鱼,都来自赣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生灵之幸,何尝不是人类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