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信念树的故事远未结束。在烈士林的东北面,又开辟出了一片青年林,十几株幼树正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华屋的后人,凡是参军入伍的,都会来种上一棵青松。像先辈们那样种一棵具有象征意义的松树,已经成为华屋人的一份特殊传承。

可以想见,这些生机蓬勃的小树苗,有朝一日也将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华屋的后龙山,会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葱茏。它们不仅守护着家园,更守护着代代相传的精神和信仰。

与之相对应的,是华屋人郁郁葱葱的新生活。

环村庄缓行,可见标志性的入口景观、宽阔的广场、气派的红军祠,村里还设有篮球场、农家书屋、农民戏台、医疗卫生室、老年颐养之家、妇女之家、留守儿童之家。我还记得,2015年12月,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来到华屋,代表中国作协捐赠了三千册图书。那些书,现在就摆在农家书屋的书架上,滋养着村民们的文化生活。

六十六栋白墙黑瓦飞檐的三层小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在村庄里。全村家家户户都在2014年春节前搬进了新居,自来水、卫生厕、光纤宽带一应俱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干净井然。我想起晋代葛洪在《抱朴子·钧世》中所言“大厦之壮观,华屋之弘丽也”。昔日与贫穷为伍的华姓子孙,如今真正实现了华屋在汉语中的释义。

在新居的一侧,是村民们着意保留的七栋低矮土坯房,那是烈士们住过的房子,他们不舍得拆掉。经过修缮之后,成为一处可供游客参观的传统农耕文化图景。人们在这里寻觅烈士的踪迹,也在居所的新旧比照中再次印证着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如果将目光往远处张望,可见村前的田园上,建有大片的蔬菜基地。村民们用革命一样的干劲,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种油茶、种毛竹、种果蔬,成立专业合作社,建立电商基地。连接319国道的入村桥和村内循环路修起来了,沿山脊的五千米环山游步道也修通了。收获的竹木蔬果,源源不断地运往村外,为村民增收插上了飞翔之翅。

华屋人还在缓坡地上养蜜蜂,他们生产的蜂蜜,便以“十七棵松”为名注册了商标。青松,是他们脱贫致富的力量源泉。他们知道,这甜蜜的日子,离不开栽松人和更多革命者当年的流血牺牲。

一边是种养,一边是旅游。到2020年,华屋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达一万五千多元,在小康之路上阔步前行着。他们在华屋红军祠的主墙上,镌刻下“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十个大字,表达着他们对新时代最真挚的情意。

苍穹之下,青松为证。清澈的河流绕村而过,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如果十七位烈士有灵,看见青山绿树掩映下的乡亲们红红火火的新生活,也该欣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