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三年光阴流转,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山区穷小子,曾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坎坷,又是如何拥有了今日的破茧成蝶?

故事还需要慢慢地捋。眼前的曹晓红,敦厚、憨实、自然,不愿对自己的生活添上丝毫的渲染之色。显然,这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

1977年,曹晓红在横江村黄泥杰小组出生。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山区孩子一样,他在艰苦和贫穷中长大,甚至没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学校教育。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种地收入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外出打工,几乎是乡村青年唯一的出路。

曹晓红也跟着乡亲们,背上包裹走向了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文化,没有技术,他能选择的工作又能有多少?无非是坐成一尊木雕般的工厂流水线,无非是出卖苦力气的建筑工地……几年下来,钱挣得不多,唯换来一身疲惫与厌倦。

当多数年轻人在浩荡的人海中迷乱了眼睛的时候,曹晓红却刻骨地想念家乡的青翠群山,想念那在草木间自由奔跑的日子。

“外头再繁华,再美好,终究不属于自己。”他说。事实上,他的心中自有主张,大柏地的自然资源并不匮乏,有青山,有绿水,有干净的空气,还有浓郁亲切的乡情。就像一株土生土长的野柿子树,只有在家乡,才能找到自在生长的感觉。

发展种养产业,是曹晓红萌生并持续了多年的梦想,也是他内心坚信的最为切实可行的致富之道。二十四岁那年,他在本乡娶了妻子,便下定决心从此安定下来,再也不外出打工了。一来,他想扎扎实实干一番事业;二来,他希望一家人能安安稳稳地生活在一起,而不是颠沛流离,顾头不顾尾。

2000年前后,正是瑞金市各乡镇开始大力发展脐橙产业的时期。曹晓红也跟着这股大潮流,借款三万元,投资了一块脐橙地,种下了两千多株脐橙。令他没有料想到的是,由于当时缺乏总体规划,大大小小的脐橙种植户一窝蜂地跟进,而技术培训与销售渠道等配套措施却并不成熟,两千多株脐橙并没有迎来他希望的好收成。

折腾了好些年,虽然有扶持政策,免了地租,但种脐橙的人工、肥料和农药投入很大,又没有系统的技术指导,产量不高,加之那时售价也不高,销售又不易,真是处处愁煞人。一边是需要还清的借款,一边是需要奉养的双亲,另一边是需要哺育的一双儿女……生活的重担时时处处压在曹晓红的肩膀上,简直令他透不过气来。

为了及时止损,他变卖了脐橙园,一场持续几年的种植梦以亏本告终。

与此同时,曹晓红的老父亲腿脚麻木,失去知觉,无法正常行走,母亲更是患有眩晕症,分不清东西南北。每一年,老母亲至少要去住一次院,每年的看病、吃药、营养等须花费一万多元。更糟糕的是,老母亲不知何时竟感染了艾滋病,又有心衰竭,长年需要以药续命,还需要有人看护。

长辈的病痛,加深了曹晓红的困苦,让原本贫困的家庭几乎陷入了绝境。此时他们是家徒四壁、举步维艰,一家老少的衣食住行都成了问题。“那时候,真是看不到一点希望。”他说。

面对现实加之于身的一层层困窘,曹晓红完全无计可施,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漫涌而出。春节期间,他看到那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衣着光鲜地回到家乡,感觉自己在别人面前都抬不起头来。

难道返乡创业的选择真是错误的吗?他一遍一遍地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