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事实上,每一朵花开总有它的使命。有的妖娆了世界,有的妩媚了众生,虽则有昙花一现,也有无果而终,然而芬芳和悦目同样是奉献的一种。但其中,却鲜有像木梓花这样的,拥有最持久的忍耐,和最善始善终的美德。
现在,就让我们拨开花丛,透过油绿的木梓叶,你会看见些什么呢?不了解木梓的你或许会不由自主地惊叫起来:“呀,这么多木梓果!”是的,那正是木梓花历经一年多时间孕育的果实,累累垂挂在枝头。木梓的奇特之处也在于此,金秋时节,既是木梓花的盛开之季,也是木梓果的采摘旺季。花果同枝,多么像一个魅惑的传奇。此刻,她既是梳妆打扮的新娘,又是足月临盆的少妇。其实,木梓夏天着蕾,秋天开花,冬天结果,隔年秋天方得成熟,这个过程,比之人类的十月怀胎,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满打满算的一年多时间,一枚木梓果端坐在这云雾缭绕的山岭上,该是得了多少天地之精华啊。
几乎是在同时,我听到嘹亮的山歌在木梓山上飘荡开来:“木梓摘到岭岽脑,鸟比歌来人比早,篮满筐满心欢喜……”举目望去,只见一群身着蓝布花衣的客家女子,提着篮筐,一边摘下满树的果子,一边歌唱着丰收的喜悦。这采摘下来的满篮满筐的木梓果,很快就要制成金黄醇香的木梓油(山茶油)。美丽的笑靥掩映在木梓花间,客家山区的女人,眉宇间掩不住收获的欢喜。
一朵花开在人间,先是捧出蜜,然后捧出果,最后又捧出油。这样的孕育和等待,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时间于它,每一个指针的走向都写着沉着。
木梓的品性,正暗合了赣南人最坚忍而耐久的等待。
在冈面乡,有两片特殊的木梓林,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林”,是毛泽东、朱德带领红军兵工厂战士所种。说起来,这里面还有个动人的故事——
1931年到1934年,中央红军兵工厂迁建冈面。其时,红军战士时有伤病,却缺医少药。当地群众就将自己的土办法传于红军,用木梓油涂抹伤口,竟有奇效。后来,战士们又发现木梓油用来擦拭保养枪支非常管用,缓解了枪支保养油匮乏的问题。木梓油食用、药用、军用三效合一,战士们于是称之为“神油”。毛主席生在湖南山村,深知木梓的好处,于是带领红军战士种下了60余亩木梓林。1934年春,朱德见毛主席所种的那片木梓林已长得郁郁葱葱,于是也在山坡背面种下了200余亩木梓林。
第二片木梓林种下的当年,兵工厂撤离冈面乡,红军离开瑞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赣南苏区的人民,就和这两片“红军林”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守望与等待。等待随红军一起出发的亲人,等待红色的光明重新辉映在这片天空下。
从1934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的日子何其漫长,何其煎熬?但苏区人民都坚持和忍耐过来了。就像这漫山遍野的木梓树,无论酷暑还是严冬,它们依旧开它们的花,结它们的果。
如果按照时间推算,1949年10月1日,正好是赣南大地上木梓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