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便埋下了牺牲的伏笔。

打游击的毛泽覃,凭着智勇双全的魄力,在汀瑞边界的丛林中东奔西突。他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和敏锐,一次一次地击溃敌人,又一次一次地从死神的眼皮底下蒙混过关。然而,在危机四伏、风声鹤唳的白区,死亡之手随时都有可能拖住最后的一线生机。这一天的到来,也许是偶然,也许又是必然。

1935年4月25日,毛泽覃率领的红军独立师被打散,他带着部分游击队员穿山越岭,来到瑞金县黄鳝口附近的红林山中,夜宿在黄田坑村一个僻静的小屋里。长期的战斗经验使毛泽覃充满了警惕。那时候,刚刚喘过气来的他,依然没有忘记排兵布阵。深夜,他派一个姓杨的战士到杉背坑去找陶古游击队,请他们一起攻打国民党的黎子岗炮楼;翌日凌晨,他又安排另一个姓何的战士,到下面的村子边查看敌情。

谁曾想,正是这一个查看敌情的哨兵,却成为毛泽覃牺牲的导火索。被俘、招供、引路,一切都来得那样迅速,那样突然。一个勇猛善战的英雄,敌不过命运之神安排的厄运。

清晨的曙光尚未照亮纸槽边的小屋,当枪声凌乱地响起,毛泽覃意识到了死神的迫近。他立即机警地冲到门口,命令战士突围。而他,则担任掩护。

今天我们说到“掩护”二字的时候,可以心平气和、面不改色心不跳,用淡淡的语气徐徐吐出。但是,在敌兵压境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掩护却意味着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便是毛泽覃,生死何惧,愿留一股豪气在人间!

一次壮烈的牺牲,成为党史专家用“勇敢”定义毛泽覃的最完美佐证。只是,我常常会忍不住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覃眼前一闪而过的,会是什么呢?是为了革命生生分离的恩爱妻子贺怡,还是她腹中尚不知男女永不能得见的孩子?或者,他什么也没有来得及思想,只看见天边的一片朝霞,红得似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