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羊到养鸡,曹晓红的人生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

2018年,曹晓红开始了鸡倌的生涯。刚开始,他只是想到自家的山岭辽阔广袤,却并未被充分利用,有些可惜了。彼时山区许多地方已经兴起了养鸡热,他便去别人家看、学,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条件特别适合养鸡。

最初是养了几千只公鸡,挺顺利的,当年就实现了赢利。但他发现,公鸡的销售有点麻烦,得自己找买家。经过与鸡饲料公司的接触,得知养母鸡可以签订合同,公司一方面提供饲料,一方面负责收购成鸡,价格有保障。于是,曹晓红果断转型,开始养母鸡。

到2019年,曹晓红又一次扩大规模,养了二万多只母鸡。

除了第一幢鸡舍请了泥水师傅,其余这散落在山里的十几幢鸡舍,全是曹晓红自己搭建的。他运来水泥砖,自己当起了泥水工。十来年的磨炼,俭省、吃苦、耐劳,成了曹晓红的制胜法宝。

养鸡也是技术活,尤其是成批量地养,特别需要精心照看,防疫免灾。这一次,仍然是扶贫政策帮了他的大忙,一有培训就喊他去学,又有技术员主动前来指导,曹晓红渐渐摸着了门道,懂得了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懂得了理论联系实践,也懂得了与季节和气候周旋。

曹晓红与乡里的其他养鸡户时有交流和互动,喂药、打疫苗、防禽流感,他们都有商有量。到了集中打疫苗的时候,他们便互相帮着一起打,因为一个鸡舍的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打完,否则就乱了。他满意的是,横江村水质好,生态好,由于做好了防疫,管理得精心,自己养的鸡从未发生过疫情。

一台暖风机呼呼地运行着,眼前这幢鸡舍里,住着刚出生二十余天的小鸡苗。从小鸡苗买回来,到它们长成大点的小母鸡,为鸡舍保持每天三十六度的温度,是他最重要的活计。晚上,他就住在山上,给小鸡烧炕、保温,然后将管道封上,将鸡舍外的保温布遮上。

他穿着那件耐脏耐磨的蓝色劳动服,精心地侍弄着这些鸡宝宝,就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孩子。“真的,看着它们活活跳跳的,一天天长大,我就是感到非常开心。”他的脸上漾出笑意来,他是真的热爱着这份事业,真心对养殖工作充满兴趣和执着。那种欣喜,那股劲头,那份乐趣,是外人所无法体会的。

我可以想象其中的付出,脏、累、苦,没日没夜。我们在栏外就捂鼻难忍的气味,于他,却早已习惯成自然。他每天都需要走进去,停留多时,为小鸡们投放饲料、清水,铲除鸡粪,或者及时感知它们的精神状态。他告诉我,其实最苦的不是这些,是驮饲料。每天要添两次料,百来斤一袋的饲料,一袋一袋地驮上山去,又驮进鸡舍,再冷的天,都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养了这么几万只鸡,他竟从没雇过人帮忙。养得越多,他就驮得越欢。

2020年上半年,曹晓红出栏三万多只母鸡,除去鸡苗、饲料、药品等投入,净赚十多万元。他没有忘记,年初疫情期间,各地封路,禁止禽畜流通,他养殖的鸡有好多滞留,又是帮扶干部赖军书记帮忙联系买主,把滞留的鸡全部销售出去了。

现在,疫情已过,一切风平浪静,日子朝着美好的方向滑行。曹晓红像一个昂首挺胸的司令员,领着我们里里外外地参观了他的鸡场。我们所看到的,正是他补养的第二批鸡苗,共一万多只。等年底出栏,又将是一笔丰厚的收入。

除了进货和购置生活必需品,曹晓红几乎很少离开横江村。如今,全村的青壮年也就剩下他们夫妻俩在家了。幸而妻子性格开朗,爱开玩笑,他们都想着,生活要有点乐趣才行嘛。问及天天守在这山里会不会寂寞,他说:“其实刚回村时会有点不适应,但现在已完全习惯这样的生活了。我不羡慕别人在外面奔波,这样全家人在一起,又照顾了老人,又照顾了小孩,是最好的。”

我想起刚进村时,看见曹晓红的老母亲,坐在屋檐下,安闲地晒着太阳。她已经八十多岁了,多年的疾病如影随形,老人却仍硬朗地活着,多么好。

关于未来,曹晓红没有想太多。他说,就这样做下去,做到六十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一个凭着勤劳过上好生活的人,想得最多的,仍然是“做”。做下去,就会有丰衣足食,就会有幸福生活。

是啊,青山栖万物,故土厚归人。守着这青山、这事业,由贫而足,而富,活在自己的田园理想中,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