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如果彭金高不是去参加红军,而是留在红星村终老,必定会是个种田的好把式。
1969年,离休后的彭金高响应中央分散安置老干部的号召,携家带口从沈阳回到江西落户。因为瑞金县城离会昌县西江镇很近,他选择了瑞金。
他们的住房前面,有一块无人开采的空地。彭金高带领家人,开垦出一块像模像样的菜地,又买来竹子扎好篱笆,种上瓜果蔬菜。那些辣椒、茄子、芋子、红薯、向日葵……在他的精心侍弄下,长得郁郁葱葱。他每天就在这菜园子里转悠着,看着自己种下的果蔬一天天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心中无比惬意。他还将种菜当成教育孙儿的实践性教材,用行动引导孩子学会劳动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
此事彭赣东在《我的祖父彭金高》中有过描述:“他不顾年迈,保持着一股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像指挥一场战斗一样指挥我们小辈翻地播种、挑水浇菜,不完成任务不罢休。一方面培养我们从小爱劳动的习惯,另一方面让我们身体得到锻炼。一年四季,菜园里都挂满了劳动果实,我们深深地感觉到劳动的愉快和幸福。”
回归赣南后,彭金高还热衷于为家乡做一些实事。据彭赣东回忆,那些年老家红星村的村干部和村民走马灯一样地上门来找爷爷。造桥、建水库找彭金高,购买农机也找彭金高。他们叫他彭师长,大事小事,都盼着彭师长出面解决。奶奶则忙乎着招待那些老家来人,客人来得多,有时候一餐饭要分开做好几次。那时交通不便,晚上还得安排客人住,十分辛苦。
红星村的村民们,记住了彭金高的好。在他的帮助下建起来的白马坝水库和红星桥,至今仍在红星村发挥着作用。两个大项目的立项和建筑资金的申请,都是彭金高亲自争取到的。几张黑白照片,记录着彭金高为家乡捐赠农机的往事。那是彭金高亲自到东北机床厂购买的,一台手扶拖拉机大约价值两千元。彼时他的工资是每月二百四十元。照片中,时任西江公社书记周泽民、红星大队书记彭同洋和一些村民,喜气洋洋地站在彭金高身边。是的,他们有理由高兴。要知道,一台手扶拖拉机和一台粉碎机,在20世纪70年代初,为当时红星大队的农业生产,节省了多少劳力,创造了多少价值。
盛情难却时,不爱声张的彭金高也为瑞金的中小学生讲讲课,或在军训中指导一些军事技能。但这远不是他的爱好,他最喜欢的,是穿梭于菜园子里,与那些瓜果蔬菜一同吸纳天地间的清爽之气。有闲暇时间,他就埋头写他的回忆录。写好了一些,锁进箱子里,像对待军功章一样,轻易不示人。他实在过于低调,以至于有很多年,彭赣东对爷爷的身份没有特别的感觉。在少年彭赣东的眼中,爷爷喜爱种菜,生活自给自足,平时严格地管教着他们兄弟,和别人家的爷爷没太多不同。唯一与众不同的是,他对孩子的管教,近似军事化管理,规定晚上七点半前必须回家,谁也不能违逆。他教育他们不要犯事,当孩子之间发生了矛盾,从不利用个人身份为孩子说情或撑腰。
晚年的彭金高始终保持着部队的学习习惯,他和同在瑞金的离休老军干邓海山、邓良珍、顾玉林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四人轮流坐庄,共同学习文件,阅读报纸,交流思想。他们的认真程度,丝毫不亚于退休以前。
有将近十年的光阴,彭金高一家的居住地,就在我的公公工作的瑞金广播电视局旁边。当时,彭金高家是两个老人带着两个孩子,老的老,小的小,加上彭金高身体不太好。公公及同事们关心着他们一家的安危,从广播电视局拉了一根线连到彭金高家,告诉他有危险可以立即按铃。
这个铃到底用没用上呢,我们无从知晓。但彭金高记挂着邻里之好,也从不摆老干部的派头,生活中朴实得和寻常老人没什么两样。先生至今记得,小时候常在彭家玩耍,两家人相处得如同至亲。后来,他们举家搬迁到苏州,先生仍与他们保持着联系。
多年以后,我调到瑞金文学艺术院工作。办公的院子,就在彭金高曾经的居所对面。每天都从那一排破败的平房前经过,那里冷冷清清,杂草已攀上了墙头。我没有想到,里面竟住过一个开国大校,更没想到,我竟会与之发生时空上的交集。
再后来,旧城区改造,那排房子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生的小区,一幢庞大的新楼。大校生活过的痕迹,以及经营过的菜园子,彻底消失在了岁月的尘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