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瑞金市壬田镇廖奶奶咸鸭蛋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由廖奶奶的孙子张杨担任具体负责人。这一回,他们拉上了贫困户。廖奶奶铭记着年少时乡民们的庇护,她说:“我也是吃过苦的人,就想让更多的人也赚票子,过上好日子。”

恬静的村庄从此变得不一样了。有人孵化鸭苗,有人养殖土鸭,一条源源不绝的供货、生产、销售线,像缠绕村庄的河流,生生不息地奔向增收的前方。从墙上密密麻麻的合作社成员名单中,我读到了熊桂娇、王科福、邓火生等几百个贫困人口的名字,他们靠在“廖奶奶咸鸭蛋”这棵大树上,或提供生蛋,或入厂务工,或入股分红,如今已全部脱贫。

今年五十六岁的王科福,是因病致贫的典型贫困户。2002年,他不幸罹患鼻咽癌,为了治病,花了很多钱,日子多年过得不景气。不成想2015年又雪上加霜,患上了肺癌,不得已做了肺切除手术。合作社刚刚成立起来,王科福就被吸纳为社员,捧上了盖有大红印章的红本本。

合作社的服务,是产销一条龙的。鸭苗,免费提供;养鸭技术,免费指导;鸭蛋,高于市场价回购。无须任何投入,也没有丝毫后顾之忧。身体日渐康复的王科福,领了两百余只鸭苗,兴致勃勃地当起了“鸭司令”。养鸭,是轻体力活,清晨赶到溪河里,傍晚它们自己就排着队摇摇摆摆地回鸭圈了。

养鸭第一年,王科福家就收获了五万多个鸭蛋,除去饲料等成本,净赚两万元。合作社分红,一年又有一千元。富余的时间里,他们夫妻就到合作社务工,妻子洗鸭蛋,一天可得工钱六七十元。王科福干些不太重的搬运活,每天有一百多元的工资。此外,他曾经是一个出色的泥水工,这两年身体越来越好,又有人请他出山去做活计。

眼前的王科福,穿戴齐整、身形匀称、头发乌黑,脸上还泛着滋润的光泽,怎么也瞧不出生过大病的痕迹。养鸭、种地、抹墙、带孙辈,王科福是越活越欢实。儿女们总是劝他多休息,但他还是闲不住。“现在村里产业多,还有烟叶、脐橙、蔬菜基地需要工人,想去哪里做都行。”王科福悄悄告诉我。当然,他们更多还是到廖奶奶家的合作社去干活。“吃水不忘挖井人”,瑞金人谁不晓得这个理?

我来到厂房的时候,凤岗村村民杨金菊正在熟稔地将咸鸭蛋包装袋捏实,装箱。她说,农闲时来这里务工,可以挣到工资,又方便照顾小孩,比出去打工好多了。厂房里,像她这样的村民有十多个,她们来去自由,并不固定,家中有事就去忙自己的事。有意思的是,流水线上清一色都是女人,我问杨金菊,男人怎么不来做工呢?她乐呵呵地说:“他们哪,有的养鸭,有的种莲,有的种油茶,有的跑运输去了。”

是的,电商平台的跑火,还带动村里的脐橙、白莲、茶油、豆豉、糯米酒等土货摇身变成畅销产品。销路打开了,价格提高了,人们的心也像那“有梦想的咸鸭蛋”一样,越飞越高。

这是家门口挣钱的幸福滋味,这是“廖奶奶咸鸭蛋”形成的美好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