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长征胜利之后,距离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依然任重而道远。

战事频仍中,作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团部机枪排三班班长的彭金高,立即投入了直罗镇战役并取得战争的胜利。1936年2月,红一军团又由陕北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开始了为期一百一十七天的渡河东征。几次重要战争,歼敌数量多,缴获枪支弹药设备也多,还扩红七千人,极大地改善了红军的装备,也唤起了当地民众。

直到1936年5月,彭金高才暂时从一线战场中抽身,获得近一年宝贵的学习时光。彼时,中共中央为培养和造就军事、政治领导干部及各类专业人才,在瓦窑堡镇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作为基层连队骨干,彭金高是第一批被选送学习的学员。他被分配在普通科,以军事学习为主。

这应该是彭金高命运的转折期。后来我才知道,红大的前身是1931年创建于瑞金的中国红军学校。一个从瑞金出发的普通红军战士,拼了命地征战至陕北,终于跻身干部行列,为此后军事指战员的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学习期间的彭金高,并未进入真正的身心安定状态。由于敌人对陕甘苏区的经济封锁、军事进攻,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随时需要搬家转移,也要参加战斗。粮食依然紧缺,他们经常要到外地筹粮,多数时候只能喝稀饭。

但这样的时光于彭金高而言无疑是幸福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在这里学习条件艰苦,但远离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我们十分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学习态度还是积极努力的。”

努力的结果是,仅上过三年小学的彭金高,文化知识大为长进,能读书看报,还能阅读军事书籍。在往后越来越重要的军事岗位上,他学会了联系所有经历过的战斗,灵活运用军事技术和战术,及时总结战斗得失,最终成为一名极其出色的指战员。

红大学习结束后,彭金高回到部队,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四连三排排长,开始了实际带兵工作。

在回忆录中,彭金高详细地记载了初次带兵的心路历程。从机枪排到步兵连,他感到经验不足,操练动作也不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内心万分着急。他写到上级首长的关心,以及自己的心态调整与克服困难。

反复阅读彭金高的文字,我深感这位从赣南乡村出发的百战之将内心如此客观。他始终抱着谦虚和谨慎之心,始终不曾夸大个人的能力,始终直面自己的弱点并善于解决。或许,这正是他从首长位置回归家乡,立即自然而然地融入平民生活的缘故。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当年8月,彭金高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机枪排副排长,算是回到了机枪老本行。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该团迅速改编为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

红军改编,所有的红军战士都经历了一番心理上的严重不适。彭金高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陈光旅长把国共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都讲清楚了,但大家的心里像倒了五味瓶一样不知啥滋味。怎么把大家喜欢的红军两字去掉了?又把大家厌恶的国民二字加上了?这时的西安虽然是初秋季节,但我们的心里比爬雪山时还冷,大家的思想比狂风席卷着的黄土高原还要浑浊。”

其实,彭金高起初也认识模糊,亏得部队层层级级开展思想动员。于是,他一边调整自己的心态,一边做好战士们的说服工作。白天带兵搞训练,一早一晚则进行思想互助谈心。他摆事实,讲道理,直到战士们心服口服,穿上新军装,适应新名称,接受新任务。

经历了这次思想上的大转弯之后,部队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一次次改编,他都能安之若素。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他认为没有走弯路,是因为始终抱持着一个信念:跟党走!

1937年9月,彭金高带兵参加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历时三昼夜,取得大捷。行笔至此,我不得不感叹,他着实是一名福将,从参加战斗以来,除了早期的草圩子、义县阻击战等几次战斗不利,几乎全都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

这些天,我仔细地梳理了彭金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履历,发现他的工作和战斗经历变得极其丰富,工作能力在迅速成长,职务也随之较快升迁。

这期间,他从机枪排副排长一路走到新四军三师十旅二十八团团长的重要岗位。曾被抽调到地方搞扩军、抗日宣传工作,也曾被调到一一五师教导队度过为期六个月的学习,还参加了全军“整风”运动。当然,他做得最多的,仍然是带兵训练与指挥作战。

白彦战役,黄桥战役,曹甸战役,高沟、杨口战役,阜宁战役,淮阴战役……战事密集得令人咋舌。彭金高却愈战愈勇,屡战屡胜。他真切地感受到,这种一致对外的战斗,打得酣畅而解气,得到友军的有力配合及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

抗日战争之前,彭金高是一名优秀的机枪手,服从命令冲杀上阵。抗日战争以来,他是一名肩负重任的指战员,需要全盘考虑战局,以做出正确的应对。身份的多重转换,彭金高唯一不变的,是革命的初心,是为了新中国的实现和全人类的解放之理想。

就在他奔波于苏鲁豫,全身心地投入战争之时,1943年,他的母亲在老家红星村病逝。而他竟未能得知消息,更未曾返乡服丧,留下永久的遗憾。

值得一提的是,1944年12月,离家十余年的彭金高在苏北根据地,遇到了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的新四军战士王英。二人相识相恋,经组织批准,结为夫妻。当时,部队有个不成文的结婚规定,叫作“二五八团”,即二十五岁以上,八年军龄,团职干部,可允许结婚。这些条件,彭金高全都符合。

婚后,王英追随彭金高南征北战。二人既是爱人,亦为战友,直至相伴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