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之旅—水文化探索与思考》简介
《乐水之旅—水文化探索与思考》这本书是由.尉天骄著创作的,《乐水之旅—水文化探索与思考》共有149章节
1
前言——兼自序
收集在本书里的是本人水文化研究文章的精选,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有的获过省、部级学术会议的奖项,受到同行师友的重视。现在汇为一书,对水文化研究是一个“集合式”的献礼...
2
目录
目 录 前言——兼自序 第一篇 文化随笔 “水”何以成为“文化”? 水文化为何引起社会关注? 水在什么情况下是美的? 从近水到亲水 “水中求生”与“水中求乐” ...
3
第一篇 文化随笔
...
4
“水”何以成为“文化”?
当前,全社会兴起文化热,各种各样的“文化”屡见不鲜: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花卉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不一而足。但是,诚如西方哲学家...
5
水文化为何引起社会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文化这个古老而新兴的研究领域越来越为社会所注目。水利系统当然是水文化研究和实践的重镇,同时,环保、交通、城乡建设、文化与旅游、国土资源等...
6
水在什么情况下是美的?
谁都知道,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水包含很多学问和理论。不仅如此,水还是美的事物,可以成为人们观赏、品味的景观。但是如果接着问:什么样的水是美的?可能很多人的...
7
从近水到亲水
在中华水文化史上,《老子》的“上善若水”是对水本身发出的礼赞,《论语》的“知(智)者乐水”则是对人类亲水感情的概括。有理论认为,人类生命诞生在水里,人天生就容易...
8
“水中求生”与“水中求乐”
生存是人的基本需要,快乐是人生的更高追求。回溯中华水文化历史,这两种生活现象都与水有着密切关系。人从水中既能求生,也能求乐。 人活着就要吃饭,这是最简单的硬道理...
9
工具虽“旧”,文化常新
人们与水打交道,除了借助挖掘、起重、运输等普通器具之外,还创造发明了许多水工具,用于汲水、渡水、用水、治水、镇水等水事活动。每一种水工具的创造和使用,内在都凝结...
10
昔为神兽,今成遗产
中国古代社会水灾频仍,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类的治水活动总是人力与神力相结合。在运用工程手段防御洪水的同时,常常借助一些器物形象,希望得到神明的保佑和庇护。传统...
11
以牛镇水有来历
以牛镇水,起源甚早。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每治好一处,就铸造铁牛一头,沉入水中,以防洪灾发生。清代乾隆皇帝为颐和园镇水铜牛写的铭文里也肯定了这个起源:“夏禹治河,铁...
12
牛+金的文化含义
铁广泛使用之后,南北朝期间,有铸造铁器物置于水中以镇蛟龙的,而铸造铁牛镇水,据学界研究是始于唐代。镇水神兽的形象依然以牛为主,材质从石变成铁。但石材的镇水牛依然...
13
古代为“功用”,今日成文物
用现代科学眼光看,“借助神力治水”的行为本身当然带有迷信成分。明代于谦治理黄河时,在开封铸铁牛敬龙王以求安澜,结果黄河决口,连铁牛也被埋于泥沙之下。民国时期,国...
14
保护行业文化标识
中华大地上的每一尊镇水牛,都可以视为一座纪念碑,镌刻着世代治理水患的努力。在古代被视为神兽,今天已经成为文化遗产,是守护水工程的“吉祥物”,一望即知是华夏水利行...
15
城市河湖也是文化遗产
我一直在思考:应当怎样表达水与城市的关系?说水是城市建立的基础,虽然直白,但的确符合事实;说某条河流是城市的母亲,有些煽情,却也是一个贴切的比喻;说水是城市的灵...
16
城市河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许有人质疑:把城市河湖视为“文化”,是不是概念的随意乱套?众所周知,文化是人类的创造。如果说一些乡村、山区的河流湖泊还较多保持着自然状貌,那么,城市河湖一般都...
17
以实例证明城市河湖的珍贵
以最广为人知的杭州西湖为例,有正反两面的历史事实最能说明问题。 先说几个正面的例子。一个是吴越王钱镠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钱镠以杭州为中心创建了吴越国,一时成为...
18
如何对待城市河湖?
遗产,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在后代都会面临两种可能:或被重视、被保护,或被无视乃至毁坏。城市河湖也同样如此,只是被忽视的情况更为常见,特别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进...
19
今天如何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
我国传统社会,每个行业一般都尊奉一个(或几个)古代先贤作为始祖,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先。如农业尊后稷,酿酒业尊杜康,木工、建筑业尊鲁班,造纸业尊蔡伦,制笔业...
20
历史上的水工程美吗?
水工程是人类为克服与水的矛盾而进行的有意识的建造。水的自然状态不能完全符合人类的需求,于是需要修建水工程控制水流、水量,调节和分配水资源。建造水工程的首要目的当...
21
古人与海(上)
水文化是在人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全面地看,水,不仅限于淡水,也应当包括咸水(海水)。而我们平时谈论较多的水文化遗产和成果,诸如治水、管水、咏水、亲...
22
由“河”到“海”的扩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国产生于黄土地的文化对于大海是疏远的。他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分成三个区域:高地、平原流域、海岸区域。黑格尔指出:“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
23
“海”与中国古人的精神联系
还回到春秋战国时期来看,那时实地描写海的作品和文献不多。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少数地方写到海。《老子》一书中,“海”字出现两次,一次是“澹乎其若海”,意即心像海一样...
24
曹操《观沧海》诗的特殊价值
知识分子缺乏实地观海经验的情况,被三国时期的曹操刷新了。他北征乌桓,途经沧海,亲眼目睹了海的浩瀚壮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25
古人与海(下)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不仅与海有着精神上的联系(想海,说海),也与大海产生了实用的关系(吃海、用海)。这种关系,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26
海中取财和以海为防
先民与海的实用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开始开发利用海中的渔业、盐业资源,从海水中获得物质财富,能得此方便之利的,当然是临海之地,典型的要数齐国。管仲为齐相...
27
古人早就知道以海为途
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在论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说,一个民族永远留着他乡土的痕迹。他在分析希腊民族的性格时说,希腊境内最大的河流至多也不过一百多千米,其余的只是小溪...
28
以海洋联通世界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漫长,东部、南部很多省(市)临海。历史发展过程中,海对于沿海地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有很大影响。福建省某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卷有一道...
29
小结
概而言之,中国古人与“海”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海”寄托了精神的向往,是物质财富的产地,又是国防重地、文化载体,更是连接四海、走向世界的通途。黑格尔断言中华民族完...
30
流淌在唐诗中的瀑布
瀑布,在水景观中最引人注目,有人也许对普通的流水无动于衷,但看到瀑布总会心动神摇,甚至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地质学上把瀑布叫作跌水,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