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研究中的“照着说”和“接着说”

水文化研究中的“照着说”和“接着说”

创新,今天在各行各业都是热门话题,水文化领域当然也是如此。有一种误解是把创新理解为全新的、惊人的发明创造,只有天才、非凡之人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创新可以是全面的刷新,也可以是局部的新发现、新理解,对旧问题的新解释,这些都是创新的表现。

水文化的创新体现在哪里?概而言之,就是关于人水关系的新发现、新观念、新视野、新思路、新对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中华水文化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当前水文化的研究和应用,需要继承优秀传统,借鉴历史经验,不能离开传统的继承而空谈“创新”,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传统,人云亦云。当前所需要的是用现代观念对传统说法进行思辨、分析,为水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结合一个实例来谈谈。

历史上常常对历代皇帝重视治水的故事津津乐道。例如,很多史书上都写到,清代康熙皇帝14岁亲政,16岁时就在宫廷的柱子上写了治国三桩大事—三藩、河务、漕运,三桩大事就有两桩与水事有关。康熙朝还在科举考试中把“治河”与“吏治”作为策论试题,而且每年治河的费用达到300万两白银,可见朝廷对水利的重视。这些的确是历史上存在的事实。当我们反复说到这些时,往往都把它们作为一面光亮的镜子,一个正面的榜样,以供今人学习和效法。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这就看在历史面前是“照着说”还是“接着说”了。所谓“照着说”,就是对已有思想成果的重复性表述,多少年、多少代、多少人都是这样说的,今天依然如此说下去,即使变换了一些词语,但实质的内容没有新意。“沿袭”是“照着说”的基本思维特征。应当承认,对于文化传播来说,多次反复的“照着说”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一概抹杀。但对于科学研究来说,特别是对于整个研究领域来说,如果大量的成果是祖述前人,人云亦云,创新就没有了推动力。而“接着说”就不同了,它的含义是:对前人的遗产有继承,但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分析和思考,在历史的基础上“接续下去”,有所延伸,有所开拓,体现了新的理解和发现。

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一下历代封建帝王的治水事迹就会发现,封建皇权对水利确实很重视,但究其实质,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为民治水”并不是一回事,也不在一个层面上。河南武陟县境内嘉应观里有一座御碑亭,亭上一副楹联,很能说明问题:“河涨河落维系皇冠顶戴;民心泰否关乎大清江山。”据说这副楹联是康熙皇帝病中对四阿哥胤禛所言,能代表帝王最真实的心声。治河与皇冠、江山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出,历代皇帝治水的终极目的,无一例外的都是首先维护皇权。至于水利给民众带来的好处,只是实现这一终极目的的中介手段而已。封建皇帝将“兴利除害,水旱无虞”称之为“养民之道”。“养民”,骨子里是把黎民百姓当成牛羊一样饲养、放牧,古代的州官不就是直接称为“××牧”吗?今天看来,民众与皇上、官府,谁养活谁?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因此,这种水利应当称之为“官生水利”(首先利于“官”的生存,皇帝是最大的官),以区别于当今时代的“民生水利”。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水旱灾害影响农业收成和社会人心,直接关系国家政权的稳定。但凡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帝王,都必然会重视治水,在北方,治理黄河水患更是重点工程。反面的例子是,在政治混乱、割据势力纷争不息的历史时期,一定是水系紊乱、水事凋敝之际,因为谁都没有长远打算,谁都不愿意在水利治理和建设上投入。

再从水利的社会效益来看,水利事业是公益事业,相比于投入,收益可能滞后,但却是比较长期的,而且往往具有综合性。封建统治下的治水和管理,水利事业的所有效益都必须把皇权利益放在首位。例如,历史上京杭运河管理一直是“漕运优先”,当水量或其他船只影响漕运通路时,统治阶级就要以制度的力量首先保证漕运畅通,而与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排涝、浇灌、交通统统都要让步。古代水利典籍多有记载:“国之大事在漕,漕运之务在河”,河务之要是“治河保漕”而非“治河保农”。而在明代,在特殊地段,“漕运优先”之上还有一个“祖陵至上”的铁律。京杭大运河经过江苏淮安,明代皇家的祖陵在今淮安市境内的盱眙县,水利管理的规则是:首虑祖陵(不能受水灾侵害),次虑漕运(保证漕运畅通),再虑民生(浇灌,排涝)。这样的逻辑顺序非常清晰地表明,水利也好,漕运也罢,中央皇权对于水事的绝对控制权是至高无上的,民生只能居于从属地位。有社会学家曾经指出过,古代水工程之所以普遍忽视审美效果,就因为治水首先从统治者的直接利益出发,重视的只是水利的实用功能(排涝、浇灌、航运、养殖等),至于水利的审美功能,因其与统治阶级的直接享受距离较远,一般不在统治者视野之内。这是皇权统治的性质所决定的。水利重要,只要不昏聩的皇帝都明白这个道理。但重视水利的落脚点是什么?古今大有区别。皇权统治时代是“治水养民”,而当今时代是“治水为民”。“为民”的内涵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看来,只要不是满足于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说法,而是努力在此基础上“接续下去思考”,那么,很多历史事实都会被赋予新的理解和发现。

在历史文化资源面前,与“接着说”一样具有创新价值的,还有“对着说”,即对前人、他人的见解、观念提出质疑,有理有据地指出其谬误,或提出与之不同的新见解、新思想,这是更具有思想活力的文化创新,也是更能激发争鸣、活跃思想的推动力。此处不能展开,需另文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