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节水文化的启迪
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既需要纵向继承民族优良传统,也需要横向从世界寻求借鉴。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不断发出关于水危机的呼吁。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土耳其展馆中,有一条标语非常醒目:“在伊斯坦布尔,用水是一种人权。”目前我们对于国外节水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仅就有限资料看,一些发达国家的节水文化可以给予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先说看到的资料。网上报道,法国巴黎组建了“节水警察”,违规者将面临500欧元以上的罚款,情节严重者甚至还面临牢狱之灾。澳大利亚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政府制定的节水法规、措施相当细致,也相当严厉,比如,大部分城区限制使用洗碗机,不允许用自来水冲洗庭院过道等水泥地面、汽车和门窗玻璃。对违规者,第一次口头警告,第二次书面警告。如发现第三次,对个人处罚200~1000澳元,对集体处罚1000~5000澳元。与政府法规相配合的是民众的广泛响应并自觉执行,还形成互相监督的社会机制。很多人家里都有收集、积攒雨水的大水罐[4]。
台湾著名管理学学者余世维博士以自己的经历领教过西方社会的节水。他曾在英国的机场洗手,打肥皂时,水依然流着(那时感应式龙头还不普遍),旁边一位英国老太太神情严肃地盯着他,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关掉水龙头,并表示道歉,老太太才收回目光走开。他到德国朋友家里做客,客人表示“喝一杯”的就给一杯,要“喝半杯”的即给半杯,说“不喝的”就不给倒水。而且,说“喝一杯”却只喝一点或一口没喝,是一种失礼行为。德国朋友会把节水上升为“日耳曼人的基本素养”。上述这些做法都超出了器物、制度层面,作为一种文化,像血液一样遍布于社会躯体,虽不是法律条文,但对人有着“内在律令”的约束效果。
再说个本人的亲身经历。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因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缺水压力较大。在洛杉矶国际机场,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节水广告牌(见下图),上面写着:“你20分钟的淋浴,水不是愤怒而是失望。淋浴5分钟或更短,一年可以节水5500加仑。”下面还有“save the drop”(“节约每一滴水”)的标题。节水成为弥散在人们周围的一种文化氛围。
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的节水广告
缺水地区的节水容易为人接受,水资源丰沛地区如何呢?笔者曾经到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和威斯康星州第一大城市密尔沃基旅行,这两个城市都位于密歇根湖畔。密歇根湖为全球第五大湖,也是北美五大湖中唯一全部属于美国的湖泊,南北长500多千米,东西最宽处约190千米,面积5.8万平方千米,比我们的渤海要小,但蓄水量(4875立方千米)相当于渤海的两倍多。靠着这样一个浩瀚的巨湖,再怎么挥霍用水也没有后顾之忧吧!但在这两个城市的机场、酒店、餐馆、景点所见,洗手水龙头基本为感应式,不会出现人走水流的浪费。而且,出水不是水柱而是喷雾状,水量减少,同样满足需要。节水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细节之中,成为一种“人皆如此”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