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追求人水和谐

治水思路从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追求人水和谐

人类治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以解决人类生存安全生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原始水利阶段;其后是以建设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制止洪水为害的传统治水阶段;再发展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治水阶段[7]

在原始水利阶段,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面对水灾害和水问题对人类的侵扰,人的主体性还处于微弱的水平,对于水的自然规律还没有多少真正的认识。传统水利阶段,人类对于自然事物的内部规律有了一定认识,又注重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因此在治水和管水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显示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传统治水实践也部分包含着现代水利理念的萌芽。如汉代贾让治河三策中的“上策”就出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不可能对这一理论问题有深入的体认,这一观念只是显露了水利新思想的吉光片羽,未能成为主导性的理念。在人类即将跨进21世纪之际,中国水利大规模修建传统水利工程的时代即将结束,人口急剧增加,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的水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严峻,集中表现为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几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界的客观因素,也有不正确的用水意识和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因此,对传统治水思路进行反思和前瞻,促使21世纪的治水理念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水利,必须调整治水思路,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重大转变,把水资源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开发,科学管理。以往强调的是防止水对于人的伤害,现在,在继续防止水对于人类的伤害的同时,还要注意防止人类对于水的伤害。“要在继续抓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的同时,加强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工作,特别是通过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要求,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走水利可持续发展之路。”[8]实现人水和谐,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已经成为治水的基本指导思想,成为水利工作者的共识。

中华民族的治水实践长期受到“天人合一”及“人定胜天”两种思想的影响。人在缺乏能力时,便听天由命或祈天祭神;有能力时,便战天斗地或改造山河。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在“改造自然”时过多强调了“想到就能做到”“让江河听从人安排”。然而,“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河流不是人类欲望的函数,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人类在发挥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河流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相关生态系统的关系。”[9]进入21世纪,水利界越来越重视在科学观念指导下创新治水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同时尊重自然,正确处理人类价值实现与自然价值利用的关系,追求人与水和谐相处。钱正英院士高瞻远瞩地指出,新时代水资源管理中应当确立新观念。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妥善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原则应当是: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当前,一些地方在水资源配置规划中的偏向仍然是:对社会经济用水的预测偏高,对河流生态和环境需水的估计偏低。”[10]“人水和谐”是21世纪治水、管水的新理念,要在水事问题上实现人与人在社会领域的和谐,首先必须注意人与水在自然领域的和谐,保护水资源,保证水环境具备自我涵养、自我修复的生态条件。在当前建设现代化水利过程中,治水工作应当融入新的文化意识。

从被动适应自然到单纯改造自然,再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对于治水规律更进一步的科学认识,体现了治水思路的深入演进。人水和谐不是回复到人屈从于自然的阶段,而是在更高的思想层面上体现了人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能力,体现了人在更高层面上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