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表演艺术
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等,属于“时间性艺术”。其传播效果是“弥散性”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录制、复制、重复播放,二是易于学习、传唱。这样的特点使得它比“空间艺术”更能广泛流传。
音乐。音乐以声音为媒介传达情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的音乐中都有大量对水的咏唱,作为抒情的背景,如藏族喜欢歌唱雅鲁藏布江,蒙古族歌曲中常常充盈着呼伦贝尔湖的水韵,东北黑土地的音乐中经常回荡着松花江、乌苏里江的涛声,朝鲜族歌声中经常出现海兰江,江南音乐中往往回旋着“太湖美”“溪水清清溪水长”的旋律,海南人民深情歌咏万泉河……从古至今,民族音乐中留下了大量以水为主要题材的优秀音乐作品,形成一座丰富的民族音乐宝库,著名的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黄水谣》《黄河大合唱》《小河淌水》《大海啊故乡》《长江之歌》等,很多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不仅广泛流播于中华大地,而且走向世界,获得了热情赞扬。
舞蹈。舞蹈艺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艺术史学家考证,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就生活舞蹈来说,近年来广为流行的广场舞中,很多舞蹈与水有关,如《水妹子》《水一样》《水汪汪》《在水一方》,舞蹈动作与水的温柔之美、流动之韵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艺术舞蹈中,著名的芭蕾舞《天鹅湖》是众所周知的范例,“天鹅”的美妙舞姿与“水”的灵动轻柔融为一体。中国著名傣族舞蹈家刀美兰的成名作就是一支名为《水》的独舞。那是1980年夏在大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期间,她的独舞《水》,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情趣的傣族风俗画:夕阳西下,少女江边汲水,濯发清流,继而入水沐浴……刀美兰的表演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的水的灵秀之美,深深感染了观众,轰动了这座滨海城市。《水》为艺刀美兰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成为她舞蹈艺术的代表作。
戏剧(曲)。也是主要以声音为媒介的艺术,为群众喜闻乐见,对于扩大水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比起单纯的物质水体来,“水事”和“治水人”,因自身具有情节性、故事性和矛盾冲突,更适宜作为戏剧(曲)的主体内容。如南京市京剧团1998年创作了京剧《胭脂河》。故事发生在明洪武年间,地点在江宁府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境内的胭脂河(又名天生桥河,现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剧情主线是水利工程中廉政与贪腐的斗争,最终正义获胜。该戏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节并获奖,从1998年开始首演至今,《胭脂河》参加了很多重大演出活动。剧情还被其他地方剧种沿用,使得胭脂河的文化形象得到有效传播,也给水利风景区增加了文化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