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为何引起社会关注?

水文化为何引起社会关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文化这个古老而新兴的研究领域越来越为社会所注目。水利系统当然是水文化研究和实践的重镇,同时,环保、交通、城乡建设、文化与旅游、国土资源等部门也都在关注水的话题。全国范围内,成立了水文化研究学术组织,创办了理论刊物和网站,很多报刊开辟了水文化专项研究内容。特别是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在水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积极投入,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论文、论著。而且,水文化已成为国际范围的热点话题。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当年第14个世界水日确定的主题就是“水与文化”,并与中国有关部门联合在北京召开了以“水·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中国首届水文化高峰论坛”。2007年10月,水利部党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弘扬水文化传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先进水文化,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并将2008年定为“水文化建设年”。2009年11月,水利部召开了“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出版了优秀论文集。2011年,水利部颁布了《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些都标志着水文化进入了辉煌发展的新时期。

水文化“热”起来,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先看“内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水自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从实用方面看,水是生命之源、国计民生的命脉;从科学角度看,水包含许多复杂的知识、学理、规律,值得认真研究;而以文化眼光来看,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哲学家因水而生发了很多关于天地之道、人生哲理的思考,像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居下”,管子的“水……天地之本源,万物之宗室”,孔子的“知(智)者乐水”等,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思想。政治家从水中体悟到了很多治国理政的深刻道理,如荀子的“载舟覆舟”说,《国语》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历来都为政治家所推崇。至于由水引发的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就更加璀璨耀眼,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珍贵宝藏。诚然,与人类生活发生关系的自然之物很多:山水天地、日月星辰、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其中水的文化内涵最为丰富,文化属性最为鲜明,与人的精神世界的联系也最广泛、最密切。它的文化属性引起人们关注实乃理所当然。

另一个内因是水文化丰厚历史遗产的光辉再现。中华水文化的历史与华夏民族的历史一样久远,在人水关系的历史与实践之中,积淀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有的体现在水工具、水工程等物质产品上,有的涵化在制度、伦理、风情民俗之中,有的则存在于文章典籍和文艺作品里。先贤们对水所作的文化探究,使物质的水成为具有文化意义的灵性之物,其智慧凝结成为水文化的精神财富。对水不同角度的认识,产生了水文化的多样化内容。如《水经》《水经注》从科学角度记载了河流状况,《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记录了重要的水利人物、重大水利事件,从管子到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提出了很多水与国计民生的深刻论述,哲学家的著作中有很多关于水的深刻思考,军事家从水中体悟用兵规律,文学艺术家由水而获得创作灵感,进行审美意义上的描写,这些都为后人留下了琳琅满目的精神财富。当今时代,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的历史遗产焕发出了新的文化之光,呼唤我们认真整理、学习,从中继承有益的文化营养,实现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再看“外因”,即来自社会实践的推动力量:

首先是民生水利的现实需要。关于科学的发展,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为人熟知:“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呼唤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同样需要文化发展和繁荣。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至为密切,水文化又是当前社会非常需要的文化营养,水文化发展同样也是得力于社会实践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水利事业不仅对中华水文化传统有所继承和运用,也以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和水文化精神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水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如“全国一盘棋”“全流域协调一致”的治水策略;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汇成的三峡移民精神,都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水文化的当代内涵,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水利事业面临新的历史任务。纵观水利发展的历史进程,人民群众对水利事业的需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安全性需求、经济性需求、舒适性需求。安全性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舒适性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专家预测,在2030年之前,将是三种需求同时持续增长的时期。而满足舒适性需求的水环境、水工程、水景观,必须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当今社会,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要注重科技含量、科技手段和经济效益,还需要从文化角度综合考虑与历史文化的衔接,与人文环境的融合,以及对美学品位的追求等,从而提高水利工程的整体价值。新时代水利工作者要培育开阔的文化视野,必然需要水文化的思想营养。水利工作,突出体现了“水利(有益于)万物”的精神。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认为水具有诸多美好品德,水利人“献身、求实、负责”的工作态度,与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内在相通。“上善若水”的精神,也是水利事业和水利人追求的崇高价值,先进的水文化精神可以为水利工作提供人文智慧,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促进人水和谐社会的建设。

与此同时,还有全社会解决水问题的迫切需求。现代科技推动了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人类与水的矛盾、人类面临的水问题,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突出。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水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仍是我国当代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因素,也有用水意识、用水习惯等文化因素。水与民众生活和社会各行各业密切相关,水文化不仅是水行业的文化,更是全社会的文化。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例,这是一项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但大事总要通过“小事”来体现,所谓“小事”就是指节水、护水要体现在每一个团体、个体的日常用水行为之中。而节水、护水的行为,需要以真正爱水的思想意识为基础。

要让全社会的人都崇拜水,敬爱水,目前特别需要我们在社会意识和实践行为上形成自觉的节水文化。文化,大而言之,是民族灵魂,社会之根;中而言之,是行业的“精气神”;小而言之,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因此,要解决当前日益紧迫的水问题,解决人水矛盾,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在运用科技、经济、法律手段之外,还需要借助文化坐标进行思考和规划,在运用科技手段、管理手段的同时,还要大力发挥水文化的社会教化作用。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也是民族文化大繁荣的鲜明体现。

历史发展总是“合力”的结果。正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当今社会的水文化“热”。我们应当欢欣鼓舞,顺势而有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