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面:消失了的水上网田

湖面:消失了的水上网田

“靠水吃水”是千百年来的老传统,水中生财的老路子是捕捞和养殖。20世纪80年代之后,网箱养殖成为一时盛事,有水面的地方往往都少不了隔出的一方方“网田”。十年前洱海之游,无论在船上还是在岸边,都能看到靠近湖岸的浅水区,长长短短的竹竿、铁棍插在水里,周围用网圈起来,把水面分割成一块块的“自留田”,谁都知道,那是搞围水养殖的。网箱养殖确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时的钱财,但污染水质却无可避免。成语“竭泽而渔”,人人都知道是违背生态规律的。从生态保护角度看,“围水而渔”跟“竭泽而渔”具有本质相同的危害性,“竭泽而渔”直接伤害的是鱼,“围水而渔”伤害的是水,而鱼是靠水生活的,水污染了,最终也要伤害到鱼。只不过“围水养殖”现象当时在各地都是司空见惯,大家也没有觉得怎么特别刺眼。

这次再看洱海,原来隔成一方一方的“网田”竟然全部消失了!辽阔的水面,看不到一处网箱,只有渔船依然在湖上捕捞。围水养殖消失,鱼是不是会少了?这次在洱海边的几天,依然是几乎顿顿“食有鱼”。水利部门的同志介绍说,这些鱼全是湖里自然生长、自在游泳长大的。水质好了,鱼不仅增加了产量,而且提高了“含金量”,“流水鱼”比网箱鱼的味道更鲜美,价格更高。当人们停止对洱海的“割据”,还洱海一方净水之时,洱海也慷慨地给了人们更多的礼赠。这让我们从中领悟了中华传统文化所说“舍小利而得大收益”的辩证智慧,也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朴实而又深刻的道理—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那天晚饭后,几位同行者沿洱河向湖边散步,都想欣赏洱海夜景。可惜时值农历下旬,走近海边时,月亮还没有升起,沿河、沿湖灯火辉煌,也有月华一样的灿烂。安详静谧的朦胧夜色中,洱海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温润安详地静卧着。头脑里遂展开一幅想象的画面:玉镜高悬之时的洱海,水光接天,万顷茫然,天上明月与海中明月遥相辉映,那景色一定更加妩媚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