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孕育了作家的特色和人物的个性

水孕育了作家的特色和人物的个性

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成功的文学创作要写出人的性格和情感。写到与水密切相关的人物时,成功的作家总是会写出富有“水”之个性和风采的人物形象。在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创作中,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明显。

当代作家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他的很多小说是以家乡苏北里下河水乡为背景。里下河地区是苏北的“锅底”,地势低洼,河渠纵横,湖泊密布,水里长着密密的芦苇、荷花,水里游着水鸟、鸭子。京杭大运河从旁流过,南来北往船只如梭。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天生与水朝夕相处,形成了水一样的性格。汪曾祺的很多小说就是写里下河水乡的故事和人物,有农民、船家、挑夫、小贩、手艺人,甚至是和尚,他们身份平凡,但都有着水一样的性格特征—纯洁、善良、乐观、开朗,像水一样有韧性,有灵性。虽然贫穷,但不折不挠,顽强地生活着,哪怕做着艰苦的营生依旧闪烁着人性之美。

小说家孙犁是著名的“荷花淀派”创始人,他笔下的很多抗日战争的故事,多发生在华北明珠白洋淀。小说集《白洋淀记事》里,那些抗日英雄们往往是在芦花荡、荷花淀里出没,英勇机智,从容镇定,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抗日英雄的形象。在孙犁笔下,那些战争的场面不是硝烟弥漫、血腥恐怖的,而是洋溢着一种诗意的氛围—抗日英雄们凭借神奇的水上功夫和智慧,在水面的芦苇荡、荷花淀这种特殊战场上四两拨千斤,巧妙消灭了日本侵略者。水的灵性在这些抗日英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当代作家张承志在20世纪80年代写过一篇著名的中篇小说《北方的河》,塑造了一个满怀热情追寻“河魂”的青年人形象。“他”为了报考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生,实地考察了北方的四条河—无定河、永定河、湟水、黄河。还写到了他插队时见过的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青海的通天河,内蒙古的锡林河,还有没见过但经常出现在梦中的黑龙江。这些河流在“他”眼里都不是地理学意义上的河流,而是人文精神意义上的河,每一条河都有它的个性,每一条河在“他”成长过程中都给了“他”精神的启发和鼓舞。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是对于河的全面赞美,是一曲富有时代精神的河之颂。小说人物身上体现的是一种大气磅礴、惊心动魄的“河之魂”。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社会需要勇于创造、勇于进取的精神,“河之魂”正是对新时代民族精神的呼唤。

这篇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广泛轰动。著名作家王蒙专门写了一篇评论,热情表达了自己的羡慕和赞誉。并且预言,至少三十年内,写河流不会有人超过张承志。从那时到现在,基本三十年过去了,的确还没有看到哪位作家写河流、写水,能与张承志《北方的河》相媲美的。一方面读者还在满怀希望的等待着,另一方面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其中的原因:这跟作家关注的视野有关系,当前很多作家热衷于写都市生活、室内纠葛,疏远了大自然,对河流没有真切的认知和体会,缺乏贴心的感情,因此不可能创作出描写河流的传神作品。

需要指出的是,文学创作中这些人物身上显示出来的水的特性,不是作家附加上去的。两千多年前的《管子》就说过,不同地方的水与民风、性格是有联系的。从生活规律看,生长于水边,长期与水心灵沟通的人,自然带有水的特性,他们的性格是水孕育而成的。作家在创作中把这种特性刻画出来,是正确遵循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验和生动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