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是“土”之外的另一种社会生活空间

水环境是“土”之外的另一种社会生活空间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认同模式里,土地的地位至高无上,人在土地上生活是最基本的规律。“土”之外的其他空间就被认为带有边缘意味。但从求生存的角度看,“水”是“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环境。广义的“农”包括牧、渔、猎。耕种、放牧、狩猎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土地、山林,而捕捞和养殖的生活范围则主要是水域。古代社会,“靠水吃水”与“靠山吃山”一样被认为是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一些失去土地资源的农民,通常的出路之一就是转移到水域讨生活,水中的出产为人们提供了谋生条件。而在有意回避主流社会的人看来,水是城市、山野之外的另一种可以寄托身心的生活空间(参见本书中的《水中求生与水中求乐》)。

在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水环境通常还是展现英雄风采的另一种诗意空间。中国古代作战主要是陆战,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凡写到水战的内容,往往都别有意味。如《水浒传》里的梁山水泊,《三国演义》里的长江水域,发生在那里的战争和谋略都富有壮观的色彩和英雄气概。现代作家孙犁笔下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洋淀”,文艺作品中的“洪湖”“沙家浜”,也都成为英雄驰骋杀敌的疆场。水域的斗争的确更有一种别样的韵味。在活跃于水域的英雄们看来,波浪起伏的水面好像宽广的路,“我”熟悉而敌人陌生;水域是展现英雄本领的杀敌战场,水中的芦荡、荷田既是屏障,也成为浪漫的诗意背景;水还相当于农民的田地,出产美味食物(鱼虾菱藕等)。孙犁小说《芦花荡》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游击队的斗争,老交通员对前线负伤下来的女孩子说:“到了芦苇荡里,咱们有鱼吃。”体现出坚定、自信的英雄心态!这些文艺作品虽为虚构,但都具有现实生活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将越来越显得重要,用途也更为广泛。除了具有传统的灌溉、发电、养殖、捕捞、运输、开采(水底矿产)、守卫(疆域)等经济、政治、军事领域的作用和意义,还有竞技(体育项目)、娱乐、旅游等精神领域的价值。这些精神领域的活动都是人类生活的“有意味的形式”。特别是水上旅游,即使是在陆路、航空等交通方式大为发展的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无论是在呈线性的江、河之上,还是在呈点、面式的湖、海之中,乘船行于水的诗意韵味,是乘飞机、汽车、火车难以具备的。现在,几乎每个有水资源的旅游区,都会开发一些水上旅游的项目,乘游船几成通例。水利工程往往同时具有旅游价值,应当大力开发和宣传水上旅游,为人民群众开拓有意义的生活空间,更多地显示人水和谐的美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