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客家源头
宁化县位于沙溪上游。毛泽东词中写到过:“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宁化的石壁村是全球客家摇篮,“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千余年间,这里是中原汉民大南迁的集散地。客家先民先是在此择地而居,后又陆续迁往湘、粤、桂等西南各省乃至台湾、国外,这里成为客家民系播迁的源头地区。据统计,客家200多个姓氏中,60%~70%都是从宁化迁出的。近百年间,石壁成了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的归宿地。我们去调研的那几天(2017年10月),第四届“石壁客家论坛”就在这里开幕。
1995年,石壁建成了全世界唯一的客家公祠。三进大院,广场开阔,殿廊相连,牌坊、照壁、雕塑、展厅、碑刻,宏阔大气,庄重肃穆。公祠正殿玉屏堂内,供奉着近二百位客家入闽始祖的神位。还有一排排刻着各家客姓的石碑。我们去拜访那天,看到的第一座客姓石碑,刻着大大的“巫”字,陪同前来的三明水电建设公司的巫总,说起来满带自豪和荣耀。
沙溪上游成为客家祖地,有什么好风水吗?站在客家公祠高台眺望,四周展开一块平阔的山间谷地。石壁是翠江与瑶背江汇流之处,西边还有个地名叫“四溪里”,可见当地水网密布之状。肥沃的土壤加上充足的水源,自然是农耕的福地。周围的大山如同天然屏障,与外界隔开,保护了一方地域的安定。河流多,除了排涝、浇灌之外,还是运输、外联的通道。沙溪水势平缓,比曲折坎坷的山路安全便捷。直到20世纪,全长80多公里的九龙溪,水面还可通民船,有的河段可行竹木排筏。燕江以下150公里的河道,是永安至沙县、南平的主要水运干道。在没有公路的千百年间,沙溪流域几个县土特产品的外销,购进的生活生产资料,人们外出、归乡、经过,多靠这条河作为运输通道。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都知道渔猎时代“不稼不穑”,人们逐水草而居,其实农耕时代的定居和发展,更加离不开对水的依赖。正是沙溪的千年流水,把起初以为来此暂住的北方“客人”滋养成了安居乐业的主人,以后又让子孙向更远的地方播迁。在古人“天地有灵”的祭祀观念里,客家先祖一定会膜拜大自然的馈赠,感恩沙溪的养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