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河”到“海”的扩展
2025年10月13日
由“河”到“海”的扩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国产生于黄土地的文化对于大海是疏远的。他在《历史哲学》中把世界分成三个区域:高地、平原流域、海岸区域。黑格尔指出:“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多么壮丽的政治建筑,他们自己也只以大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洋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关系。”这段话,我以前也引述过。但经过研究之后发现,黑格尔说中国人“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关系”,有以偏概全之弊,只能适用于中国历史的某个阶段,并不符合中华水文化的全部历史。
因为地理形势的原因,中国社会早期的确对大海关注较少。产生于黄土地上的古代文明,重土地,重农业。大禹以来的古代水利,主要是治理河湖以利农耕。大禹、李冰、西门豹、王景、潘季驯、王同春,治水的范围都是在内河流域。传统水利的功能是防洪排涝、浇灌、航运。古人所谓“江河安澜,水润田畴,河通舟楫”,就是古代水利的基本追求,养殖、捕捞是水利的“副产品”,水力发电更是后起的功能。在古代水利的视野里,大海只是“导水”的最后归宿地,而不是治水的对象。隋唐之后才逐渐建立起了对于海的认识和治理,宋代范仲淹在苏北修筑“范公堤”抵御海水浸灌,体现了治水领域的扩大。近代实业家张謇于1915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水利专业院校,从校名“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河海大学前身)即可看出,此时的水利有了河海兼治的理念,这在观念上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河海大学后来成立了海洋学院,研究水的学科由“淡水”拓展到了“咸水”,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