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贫困 长成健壮
河流溯源,源头一般都有水。不要说青海高原上的三江源头,就是见过的嘉陵江源头、汉江源头,也都是水流汩汩。而北洛河的源头却是水资源极度匮乏地区,最上游在榆林市定边县,一个资源性严重缺水的县份。县境内地表径流贫乏,无客水通过,人均淡水量仅为260立方米,跟榆林市、陕西省、全国的人均淡水量相比,那比例是越来越小,是榆林市的26%,陕西省的20%,全国的11.7%。位于定边县白于山南麓草梁山的小天塘,是北洛河的起源地。说是“塘”,连水的影子也没看到。白于山横亘东西,是无定河与洛河的分水岭,降水了,北面的水流入无定河,南面的水就流入北洛河。去的时候不是雨季,眼前看到的是一道道窄窄的干涸小沟,就算是最早的河道吧,在深深的峡谷里弯弯曲曲,好像调皮的小男孩在高墙胡同里拐来拐去向前跑。我们只能在头脑中悬想:这里是洛河最初的源头,洛河最远的一滴水一定是来自这里。
遂有疑问:这样的河流,怎么滋养两岸的农田呢?当地水利专家告知,严格说,这里还不能称为北洛河,只能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从地理上判断这里是河流最远处。要到了吴起县,由乱石头川、水泉沟和头道川汇合,才获得了正式的名字—北洛河。在它的源头地区,还不称其为“河”,当然也就没有水润田畴的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河流通常都是这样。就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娃娃,只能接纳(吸收),还不可能付出。这里的田地耕种是真真正正的“雨养农业”,种多种少靠人,收多收少靠天。
就像人越长越大,北洛河也是越流越宽。它一路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0条,其中最大的葫芦河,长235公里,流域面积将近5500平方公里,与南洛河的主要支流伊河相差无几。另有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支流10多条。因此,它流着流着,河面就逐渐开阔起来。吴旗县城内的河面,宽度已经有30米左右。志丹县境内25公里长的志丹群峡谷,河谷曲折多湾,谷宽平均40米。甘泉县境内的洛河一号大桥,50多米长,可以想象丰水时节河面的开阔。出了峡谷的河段,河谷宽度一般在100~400米,最宽处达1500米。再往下游各县,很多跨越洛河的大桥通常都有七八十米长。北洛河,就像黄土高原出生于贫寒之家的孩子,小时候一个瘦弱少年,吃着百家饭,长着长着就成了健壮有力的西北汉子。
到了北洛河水面宽阔的地方,不仅有流在河道里的水,流域内还形成了地下水。甘泉县,因城西南5公里处神林山麓有泉水而得名。隋炀帝赐名“美水泉”,素称“美水之乡”。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甘美泉水,听起来像神话传说一样,然而却是事实。美水泉以其悠久的历史、优良的水质和神奇的传说闻名于世,与华清池温泉等并列称为陕西四大古泉之一,隋唐时期专供皇室宫廷。北洛河汇聚了地表径流,把水带给需要的土地和人群。甘泉县人均拥有水量1100多立方米,是定边县的4.5倍,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还有水稻种植,足以可见河流对田地的润泽。
水多了,河流也壮美了。北洛河发源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上游从吴旗县至甘泉县,地质基础以红色沙岩互层为主,质地疏松,极易崩塌,山大沟深坡陡,河水在高大严峻的石崖中绕来绕去,常常是在坚硬的基岩上切割出一二十米深的河道。这时候的洛河,成了一个孔武有力的健壮小伙子,带着所向无敌的力度和野性,身躯东冲西撞,硬是从山崖中冲出一个出口。中游富县以下河谷变窄,但深度加大,宽约100米的深峡谷,水从高处跌落,雄奇壮观,显示出男人的气魄和力度。蒲城三迭状最为有名,落差达19米,是洛惠渠渠首引水处。巨大的水帘瀑布顺势而下,形成壮美景观。下游自白水以下,河流进入关中平原。白水至状头,谷深坡陡,河流切入基岩100米,一般河谷宽200多米,最宽达500米,多石质跌水。大荔县内的河段,到铁镰山来了一个华丽转身,好像一个猛汉的武术身手,一翻转,形成一个太极图状的大湾,以河为界,分开蒲城与大荔,这就是为旅游者和摄影家津津乐道的乾坤湾。这里谷深40~100米,谷宽1000~1400米,无法走近河边,只能站在约20层楼高的陡坡边上俯瞰。脚站在大荔县平坦宽阔的果园农田,看北洛河在绝壁巉岩之下深谷里静静流淌,一边拍照,一边惊叹自然之力的神奇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