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咏水文学的美丽世界

走进咏水文学的美丽世界

水孕育了人类文明,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水流动,有灵性,能触发灵感,激发智慧。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智)者乐水”,揭示了“智者”与“水”之间天然的亲和性。古今中外的文学,都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历代作家不仅因水而乐,而且因水而生咏叹,常常从“水”中获得写作的材料、动力和灵感,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篇章。当然,文学作品里也经常写到高山、松柏、太阳、月亮、彩虹、鲜花等意象,但这些意象在文学中都不能像水一样占有那么多的分量,也不像水那样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文学作品描写水,咏叹水,形式多样,有纪实性的传记、散文、游记(如《史记·河渠书》《水经注》),它们给后人留下了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料;也有以抒发情感为主的诗词歌赋,千百年来广泛流传,有的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还有以虚构、想象为主的小说、戏剧,不仅其中的水环境弥漫着诗情画意,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是像水一样丰富多彩,或英雄豪迈如滚滚滔滔的大江大河,或聪慧灵秀如潺潺山泉溪流,或柔媚多情,或睿智明达。至于以水组成的比喻和哲理名言,更加不可胜数,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如“上善若水”“智者乐水”)。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凡是写到死于水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正面的、纯洁的、善良的,无论生前受到怎样的误解或污名,但在水中结束生命,意味着对他们高尚人格的肯定和赞扬。这些以水为题材的文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学传统中,不仅用水来比喻具体事物,还常常用水来比喻作家的文学风格,古人就说,韩(愈)潮、柳(宗元)泉、欧(阳修)澜、苏(轼)海。无论从哪个角度体会,都可以发现,写水的文学,内涵确实太深厚了。

文学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营养,生活缺少了文学,就像炖汤缺少了盐。文学不仅对作家有意义,普通大众也同样需要欣赏文学,从文学中产生审美愉悦,获得心灵的滋养,丰富精神生活。水利人在现实生活中与水朝夕相伴,在精神生活方面更应当多接近咏水的文学,从中获得心灵滋养,进而体会水的文化魅力。毛泽东说过,感受了的东西不见得能够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受它。就水利工作者而言,学习和鉴赏前人关于水的记载、描写、体验、感悟,对于充实知识、陶冶心灵、启迪智慧,进而增强对水文化的认识,无疑有着切实的促进作用。

但是面对于广大水利工作者来说,一个现实的困难是,古今中外咏水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弱水三千,如何取一瓢饮?《100篇咏水诗文》意在解决这一现实矛盾,从古今中外写水的诗、文中精心选出了100篇作品(长文采用节选),为喜爱水、喜爱咏水文学的读者提供一个适用而又有价值的读本。

选篇注意内容的新颖性和整体性。有些名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已为人熟知,没有再选;一些名句,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杜甫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等,虽然写水很有特色,但全篇不以写水为主要内容,也只好割爱。书名为“咏水”,这里的“咏”是广义的,既包括文学意义上的描写和歌咏,也包含了思想理论上的探索和评判,还包含了历史性质的记载和再现。所选都是有内涵、有趣味的好作品,值得认真阅读、品评。

按照内容侧重点的不同,100篇文章分为四辑:“实用之水”的诗文侧重从历史、社会生活的角度看“水之用”,可以有助于读者了解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作用;“智慧之水”的作品侧重于展示哲人、思想家因水而产生的思维智慧,它们能够对今人的思想有所启发;“优美之水”是从审美角度划分的,所选诗文侧重于展示一类美学风格的水,它们给人的感受通常是秀美、纯洁、清丽,与人的情感容易融合为一;“壮美之水”也是出于审美角度,所选诗文主要描写另一类美学风格的水,即奔腾、浩瀚、壮阔,有气势,有力度,让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读这些诗文,将会有助于提高欣赏“水之美”的能力。

每一篇诗文,编选者都对必要的文字作了简短注释(为节省篇幅,众所周知的著名作家不再介绍其生平),还写了一个简短的“赏析”,注重从文化和美学角度切入,旨在引导阅读和理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书中的具体作品,每位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审美理解,也可以提出自己创造性的新理解。

对水利职工来说,这本书将有助于加深对水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对大学生和社会大众而言,这本书有助于最近对水利工作的理解,从而更自觉地爱水、节水。

让我们走进咏水文学的美丽世界,领略水在文学世界里的独特魅力!

附注:本文为《100篇咏水诗文》的推介文章,有修改。该书由笔者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