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文化图景

灿烂的文化图景

中学时学过古代故事《李寄传》,一个勇敢的小女孩李寄,自愿作为“供品”进入险境,设计杀死了大蛇(水利先贤李仪祉先生很喜欢这个故事,曾把它改编成剧本《李寄斩蛇记》)。老师解释说,故事发生在闽地,“闽”就是门内有虫(蛇)。那时,一方面钦佩那位英雄小姑娘,同时也对大蛇吃人的场景感到恐怖。其实,人与自然从对立、博弈而达到和谐相处,不正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吗?这次在沙溪流域,实地见识了闽地文化的久远历史。典型样板就是1988年在清流九龙溪畔的九龙洞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牙齿化石,命名为“清流人”。这一发现,将福建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了1万年,九龙洞群也因此被誉为“闽人之源”。“清流人”与台湾“左镇人”同属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南部地区晚期智人,也为闽台同根提供了有力的物证。如今的九龙湖,已成为清流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在湖边岸上,看到悬挂着“闽人之源”的牌匾,以及纪念发现“清流人”的石碑和古人头像铜雕,九龙洞的旅游开发也初见规模。有了“清流人”,明澈的九龙湖水更增添了神奇的人文色彩。

再往后,北方迁徙来的客家先民扎驻沙溪流域,开始筚路蓝缕的拓荒耕耘。他们坚守“中原衣冠”,崇仰儒家风范,以自己的姓氏命名村落,薪火相传,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建祠堂,修族谱,造庙宇,敬神明,创造出独特的客家文化。各地的客家人中出现了大批杰出人才,包括民族精英、国家栋梁。对客家人来说,沙溪不仅是人口的源头,也是文化的源头。

顺便说说沙溪的姊妹河—金溪。金溪与沙溪并肩流入闽江,也是一条满载着美景、流淌着历史的河,不妨看作广义的沙溪,有人就称之为“两溪流域”。宋代大儒朱熹、抗金派大臣李纲等都曾在这一带留下文化足迹。这次去了金溪流经的将乐、泰宁两县,深感文化之水源远流长。将乐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一位跟家喻户晓的故事“程门立雪”联在一起,主人公杨时后来成为“闽学鼻祖”。还有前面说的英雄小女孩李寄,也是“将乐李氏”。

泰宁是闽西北小县,建邑已有1300多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被誉为“汉唐古镇、两宋名城”。县名泰宁就是北宋哲宗以曲阜孔子阙里府号所赐,历史上文风醇厚,人才辈出。南溪书院是朱熹幼年读书处,那首有名的“半亩方塘一鉴开”据说就是写院内的方塘。听介绍说,这里曾出过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大伙儿都听呆了,一门四进士,都超过苏东坡家族了!宋代出过两位状元确是史有所载,一位是叶祖洽,一位是邹应龙,政坛都留有名声。县城的“尚书第”巍峨壮观,是明代天启年间兵部尚书李春烨的府第。李春烨为人政绩存有争议,但他花十万两黄金建造的私宅,已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泰宁的甘露岩寺,建在金溪水边,丹霞崖上,始建于南宋时期,距今已有850多年。岩寺隐藏于赤石深壑之中,左边一口巨大无比的“钟”,右边那块像一面巨“鼓”,甘露寺便在这钟鼓石之间,民间称为“右鼓左钟,庙(妙)在其中”。岩穴高80多米,上部宽30多米,下部宽只有10多米,呈倒三角形,在建筑上是个难题。古人采取“立木顶千斤”的独特结构,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巧妙撑托起了四幢重楼叠阁,人称“南方悬空寺”。其实它跟恒山悬空寺模样有别,后者屋顶有瓦,而甘露岩寺就建在巨大洞窟之中,穹窿为顶,上无片瓦,堪称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别具一格。绿水绕丹霞,深山藏古寺,大自然神奇造化和人类的文化创造在这里完美融合。

如果说,在古代,闽西北一个县城有如此宏伟的府第、寺庙,可谓文化奇观,今天在泰宁也有堪称国内一流的人文景观,那就是福建省十大文化产业园之一的明清园,被称为“北看故宫苑,南品明清园”。突出特点是规模宏大,“古民居大观园”收藏的展品中,有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司马府第”,两个半篮球场那么大,从徽州整体搬来重新组装。“耕读堂”,清代福州某商家的祠堂兼书院,一栋完整古民居,现也在此原样组建。其他如“古屏风大观园”“木雕文化大观园”,收藏的展品或用材硕大,或精湛雅致,都给人叹为观止的惊叹和震撼。这家独具风韵的私家收藏文化大观园,主人是三明市一位企业家,从国内外巨资收购明清文化瑰宝,精心保存并向社会展示。大家一致赞誉:不仅是有财力,更难得的是有文化眼光,此举非同 一般!

沙溪流域盛产木材,也盛产竹子,我们还见识了一种罕见的四方竹。竹木提供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必需,也催生了雕刻艺术。清流根雕、泰宁木雕久负盛名。在沙溪的那几天,永安正举办全国竹刻艺术大赛,已经办了多年,今后将永久落户永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竹子象征君子之风,苏东坡甚至说“不可一日无此君”。竹子“虚心”,不可多雕,但能细刻。跟石雕、木雕、根雕相比,竹刻更轻灵,更有神韵和仙气。永安竹刻也已成为当地的文化亮点。

“河孕育文明”,有水的滋润,文化就绵延不绝。几天在沙溪所见所闻,更加深了对这句老话的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