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的防御到开放的景观——谈城河功能的转化
古代城市建设,在构筑城墙时还要开挖城河。城河,又称池、城壕、护城河。因此城市也称为“城池”。在社会性上,古代城河有两个特点,一是公共性,二是封闭性。在冷兵器时代,城河首先体现的是军事设施的功能,它是一道水上防线,与砖砌的城墙共同构成城市的安全屏障。为了使城池易守难攻,城河一般都是水深、岸陡。《孙子兵法》中就说道,“高垒深池”是防御的有利条件。《孟子》中也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视为“地利”。汉语成语“固若金汤”,意即城墙为金(铁)城,城河为汤(热水)池,以喻牢不可破。敌对方在攻打城市时,对城河常用的摧毁方式就是填塞城河或引去河水。虽然城河兼有漕运、排水等民生功能,但军事功能始终是第一位的。正因如此,再加上自身绵延的长度,城河不像城中某处池、潭、湖水那样可以被富商、大户、官府、皇家据为己有,城河在历史上始终属于城市的公共防御设施,城河及其水资源发挥的综合性功能也都是属于公共性的,它与全城人的安全和生息紧密相连。但是,作为军事设施的城河,不仅对于敌方具有障碍作用(曾国藩就说过:“用兵以渡水为最难”),其深水陡岸的形态对于城市居民也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城河不像一般的河流那样好接近、好通过(城河上通常建吊桥),人不容易在岸边盥洗、嬉水、垂钓、观赏,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
时代变迁使城河的功能发生了重大转化。其公共性依然存在,但公共性中最主要的军事防御功能已完全消失。由于铁路、公路交通的发达,城河的漕运功能也逐渐衰落。后来(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随着城市自来水的普及,在城河汲水、盥洗的习惯也逐渐消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多城河只剩下了排水功能。原来的城河主要是排放雨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的发展,排放的污水(尤其是工业污水)越来越多,城河往往成为城市公共污水的汇总处,城河的污染几乎成为普遍现象。而仅仅从排水的角度看,城河似乎不再需要原有的宽度了,很多城河的河道成为倾倒垃圾的地方,或被挤占用来修建马路和房屋。有的城河被加上盖板,成为地下暗沟。如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北京的前三门护城河被改成了暗河。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中期,为了修路,西护城河、东护城河和北护城河西段也被改为暗河。现在,社会上发出呼吁,要恢复北京护城河。[1]有的干脆被填平。例如韩国首尔1958年填埋了已有数百年历史的清溪川,并且花了20年的时间顺着这条河流的位置建造了一座高速公路桥,日行车量达12万辆,成为城市繁华的象征之一。但到了21世纪初期,韩国又开始了“清溪川复原工程”,拆除了填河而建成的高架道路,将清溪川归还市民。侵占城河的弊端显而易见,现在已越来越为人所不取,此处无需多说。
进入世纪之交,整修和开发城河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但有些整修、开发其实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以下就笔者所见,略举几类情况,还不能算是完整的概括:
其一,表面文章。古代用于防御的城河,岸边不需要生长树木,为的是不影响视线。现代的河岸需要绿化已经为人公认。但是,在路边栽点树,名曰“绿化”;或搞点小景点、小摆设,名曰“美化”,却不解决河水污染问题,这只是城河治理的花架子。
其二,河边“路化”。沿河岸修建马路,车辆川流不息,人与水隔离开来,虽有水而人无法亲近,车水马龙的路边根本不能形成亲水、休闲的环境。此种情况下,城河的公共景观功能被交通功能挤占,河道即使存在也只相当于一条排水沟。
其三,过分功利。沿河边兴建一排排住宅楼,看似繁荣,实则单调。更重要的是,滨水空间给开发商带来了利润,但限制了公共资源功能的发挥。
其四,僵硬化手法。将河道修得笔直整齐,河岸砌成90度的陡墙,或以片石(或水泥砌块)做成光滑、陡峭的护坡,岸边再建混凝土挡水墙或栏杆,人与水被生硬地拉远了距离,不易实现近水、亲水。
从水的文化价值来看,当今的城河建设和开发,需要多考虑发挥城河滨水空间的审美功能。众所周知,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滨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滨水空间是城市的亮点。当前,城河仍具有综合性功能,除了排水之外,还包括居住的功能,休闲娱乐的功能,旅游的功能,公共活动的功能,这些功能都根基于滨水空间的美学价值。可以说,在当今时代,城河对于城市的重要价值在于创造具有美学意义的滨水景观,提升空间视觉美的质量。而这些审美空间和景观很大程度上应当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城河创造的滨水空间和滨水景观应当让社会共享。从这一思路出发,城河的治理和开发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水要清。为了创造愉悦人的景观,城河治理和开发首要的措施,也是最重要的基础是治污。城河流淌的是清水而不能是污水,这是城河成为审美景观资源的先决条件。很多城市以往几十年形成的污水口直接通到城河的状况,必须尽快扭转,彻底切断污水来源。成都府南河、绍兴护城河、南京秦淮河的治理,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二、水要宽。作为城市的景观,水体不仅要明显地呈现出来,而且为了实现城河的景观价值,需要给水体保留一定的宽度、适当的面积。换句话说,作为防御、排水功能的城河,深度比较重要,而作为景观功能的城河,虽然不可能像大河一样宽阔,但在可能的条件下,需要让水面保持一定的开阔度,至少原来被挤占的河面应当恢复,或者拓宽两岸的滨水空间,将景观敞开。而且,作为水景观的河道,应当有宽有窄,不必要整齐划一。河道不一定都是直线,以自然曲折为上,曲水在审美视觉上比直水更胜一筹。
三、河岸要软化,或曰宜人化。从审美的角度看,水景观不仅包括水体,还必然包括岸。岸是构成水景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城河的“岸”包括了水面两侧滨水的陆地空间。从文化意义上说,水岸是很能体现人与自然优雅共存的空间。中国传统文学艺术中,水岸是休闲的处所,也是文艺家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所谓“杨柳岸,晓风残月”,“绿杨荫外白沙堤”,“岸沚汀兰,郁郁青青”。河岸的传统功能就是休闲漫步。以往的城河建设首先注重排水功能,这固然也是需要的,但是在处理人水关系方面顾此失彼。人与水之间的关系,既有冲突,也有和谐。防洪、泄洪时,人与水暂时处于矛盾状态;平时的近水、亲水,是和谐。总体看来,人水和谐的时间远远大于人水冲突的时间。从防洪角度看,河深岸陡有利于泄水。以往在治理河道时,考虑抵御多少年一遇的洪水。因此,河道加深,河岸修陡,岸上还再加高一米左右的混凝土挡水墙,工程比较僵硬。其实,就算是50年一遇的洪水,最大流量也就是在短短的一两个月之内。以往的设计就是为了克服那一两个月的人水冲突,而在另外49年零10个月里都牺牲了人水和谐的滨水空间。平时,人在几米高的陡岸上,水在深深的河道底部,人水之间还隔着挡水墙,无论是垂钓还是散步都很困难,无法实现近水、亲水。据资料报道,美国对水岸的坡度设计是有规定的,必须能让一个两岁的幼童在水边跌倒后,能自己爬起来。[2]这样的设计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现代的城河建设,应当改变深河陡岸的旧面貌,建设景观河道时,对“岸”的处理需要“软化”,尽量提供视觉和心理都很舒适的河岸空间,让男女老少都能休闲从容地近水、亲水。可将河道设计为复式断面,河坡设计成多级平台,步行道贴近水面,每一级平台都可以作为散步、休憩、娱乐的场地。河滨绿化,开辟人行道和绿地。即使沿河修路,也要在路与河之间留出适宜人步行的休闲空间。人与河水之间不宜用栏杆隔开,而是采取一些温柔的写意手法以标志空间的转换。总之,不要为了实用目的而牺牲了河岸的景观资源价值。
四、沿河追求变化、美化。无论道路还是河道,整齐是一种美,但整齐不等于单调,分层次、有区别的美才更显出韵味。
(一)注意河与桥的协调美。有河,通常需要建桥,桥的设计,既要考虑交通功能,又要考虑景观效果。从景观角度看,桥将景区作了划分,形成景中有景、景中有情的分景效果。但建桥不是都要为了过汽车,有的就是步行桥。桥的材料、宽度、高度、坡度、造型,应当多样化。景观“视觉质量”历来被认定是“景观美”的同义词,视觉美感之中也包含着心理的舒适感。
(二)水岸注重空间变化和层次感。如果沿河岸全部建成一排排住宅楼,既过分功利,也显得单调压抑。合理的布局是有住房,有广场,有绿化,有休闲的道路和娱乐场所,也有商业服务区。有条件的还要考虑河道与湿地的配合,湿地种植水生植物,以呈现自然韵味。
(三)如水量允许,城河尽可能行船,主要是游览船。乘船可以观赏沿河风光,而游船本身以及船上游客又成为河中流动的风景。这正是诗人所写的“你在船头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岸边)看你”,形成“动静结合、情景相融”的美学意境。绍兴护城河、泰州凤城河、南京秦淮河,乘船游览已成为有特色的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