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郑国渠

郑国渠与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都记载了郑国渠的修建过程。战国后期,秦国在西部崛起,成为东部诸侯国的最大威胁。其近邻韩国为阻止其军事东扩,派遣一位名叫郑国的水工去游说秦王,劝其在瓠口(今陕西泾阳附近)凿山修渠,引泾水灌溉农田。此项工程长300余里,耗资、耗力巨大。韩国本想以此为“疲秦之计”,消耗其国力,牵制其东征。工程历10年而未完工,秦国不久发觉了这项计划的“间谍”性质,要把郑国处死。郑国申辩说:“我起初是作为间谍来的,但这项工程的完工,将给秦国带来巨大的利益。”[1]并说,他虽可为韩国延数年之命,却能给秦国建万世之功。秦王最终同意由他继续主持引泾工程。工程完成后,浇灌秦国四万余顷农田,关中遂成良田沃野。秦之国力更为强盛,终于统一天下。这项引泾水利工程遂被后人称为郑国渠。

经历漫长的时代变迁,郑国渠在后代已湮废。1929年,著名水利家李仪祉主持在郑国渠遗址附近修建泾惠渠,继续引泾水造福关中人民。现在,郑国渠遗迹及泾惠渠已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观照修建郑国渠的历史事实,除了在经济上显示水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之外,还在文化方面蕴涵着一个深刻道理:水利工程的长期效益可以超越短暂的政治恩怨。郑国渠的兴建,起初是出于政治斗争的目的,但最终却出现了“歪打正着”的效果,最初的“疲秦之计”后来却成为“强秦之策”,政治目的与社会效益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悖反。其中的文化内涵并不难理解—政治恩怨是短暂的、变化的,而水工程的效益是长期的、稳定的;政治斗争大都服务于极少数统治者,而水利事业却是有益于广大社会民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