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水工程美学价值是时代的需要

重视水工程美学价值是时代的需要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兴修水利不是真正地为“民生”,而是为“官生”,因为旱涝影响农业收成,影响“官粮”,进而影响社会安定,最终影响政权统治。历代统治者说“治水为治国之本”,是从这个意义上着眼的。体现统治者利益、意志的治水宗旨必然影响到水工程的美学价值(参见本书《历史上的水工程美吗?》)。

新中国的水利真正成为“为民生”的事业。但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水工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偏重实用效益,强调实用、安全,在美学内涵方面重视不够。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生水利的内涵大为拓展,水利事业的社会效益不再局限于实用角度的考虑。有专家多年前就指出:“水工程只有发挥审美效应,才能更生动更和谐更富有活力。”[5]水工程的实用目的与美学追求不仅不矛盾,而且应当结为一体。对水工程美学价值的关注,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造具有美学观赏价值的水工程,是民生水利的应有之意、分内之责。

水工程的美学价值,与工程建造结为一体,同时又与“水”密切相连。择其要者,有以下几个方面:

水体本身的形象美。水工程是行水的。不论是静态的蓄水还是动态的流水,水体都是构成水工程景观的必要组成部分,人们观赏一处水工程时,“水”与工程建筑物是作为一个整体进入观赏者视野的,而且通常是接触“水”的形象先于工程建筑物。水体的美包括水质的清澈,水形的变化(或直,或曲;或宽阔浩瀚,或形态各异;或平如镜面,或波澜起伏;或平面流淌,或奔涌而下……),水色的差异(或深邃幽蓝,或青翠碧绿,或浊浪翻滚,或激流飞湍卷起千堆雪),水势(或平缓,或落差,或有平有落……)。水工程建成之后,水主要是为人所“用”(泄洪、蓄水、引水、浇灌、发电、航运、养殖等)的,但就美学价值来看,水体本身的形象美同时也为人所“观(赏)”,引发沉静陶醉或心灵激荡的审美愉悦感。

水工程建筑物的形象美。水工程建筑物主要包括堤、坝、闸、涵、桥、厂房等,它们的美学价值属于建筑艺术之美。具体体现在建筑物的结构、造型、色彩、装饰艺术(灯光及其他装饰手段)等方面。水工建筑物从来都不是珍藏于深院的袖珍景观,它有较大体量,一旦建成,就是向公众开放、引人注目的社会公共景观,是社会群众观赏的对象,因此在保证安全、实用的基础上应当重视发挥其美学功能。如南京外秦淮河的三汊河河口闸,位于秦淮河入江口,该闸避开了通用的直立式造型,建成双孔护镜闸,像时髦女郎把眼镜掀起在头上,形象新颖、美观。与普通钢板闸的黑灰色相比,闸身亮丽的白色明显更有视觉美特色。该闸现已成为外秦淮河整治工程的点睛之笔,获得了中国水利工程最高奖—大禹奖。入夜,灯火辉煌,成为城市的一处亮丽景观。

再如浙江绍兴曹娥江大闸,被潘家铮院士誉为“中国第一河口大闸”,位于曹娥江河口的钱塘江畔,扼江水、海水分界处。大闸长约700米,28孔,对应天上二十八宿。闸分为上、中、下三层,形象如长虹卧波。江中五个主墩上的控制室,造型如五只海燕从海面飞翔而来。大闸的美丽形象在远处即可望到。加上闸区周围以治水文化、海塘文化、流域文化、星宿文化、观潮文化为主题的水文化附属设施建设,使曹娥江大闸在发挥重大水利效益的同时,也成为浙东新的文化景点,现已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水工程附属物的形象美。较大规模的水工程,通常在主体工程之外还有一些附属建筑(如服务设施),并有植被、绿化、形象标识等,它们都是水工程景观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依托水工程的水利风景区,这些附属物作为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其形象美也是文化内涵和品位的体现。如江苏泰州引江河工程,是一条长24千米的人工河道,南连长江,北接新通扬运河,纵贯泰州城区。引江河的建设,在有形功能方面,是增强南水北调的供水能力,提高里下河地区和通南地区的灌排标准,促进苏北地区的航运发展,为苏北地区改善水质、沿海冲淤保港、实施滩涂开发提供充足水源。在工程建设中,不仅水闸、船闸造型新颖独特,而且通过园林手法在沿河两岸进行植物配置,把引江河建成了江苏省第一条生态化、园林化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被誉为“东方莱茵河”,充分发挥了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功能。景区内建造了旅游酒店—沃特龙(英语“water”与汉语“龙”结合而成的词语)大酒店,还建有标志性雕塑—飞扬的“水”字。2005年,引江河工程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江苏省较早进入国家水利风景区的水工程单位,多年来已成为颇有名气的旅游目的地。

水工程与环境的和谐美。前述皖南鱼梁坝的建造即体现了这样的美学意蕴。再如徽州的“水口”,也是具有鲜明徽州文化美学特色的水工程。在徽州,很多村落的入水口和出水口是统一的,村民沿水流建造房舍,户户傍水而居。据徽学研究者考证,水口是中原汉文化与徽州土著文化交融的产物,目前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内容。水口,不仅担负着村落入口、分界、用水、防卫、休闲、绿化等功能,也是村民命运前程的一种精神象征。徽州人将水口看作地之门户,视建水口为创基业,每个村落水口都是精心布局设计。水口,置于村头或路口,是整个村中风景最美的地方。百年古树,枝繁叶茂,树冠如盖;有巨石嶙峋,有亭榭庙宇,有石桥、泉水叮咚,一派生机盎然。山、水、树是徽州水口的三大要素。理想的水口是,两山对峙,涧水环匝村境。水口林是聚集村中旺气的屏障,力求达到“绿树村边合”的意境,而潺潺流水,则是水口布局的灵魂,在选景位置上常以桥“锁关”,辅以亭、堤、塘、树等镇物。民间工匠在水工程中融入了造园工艺,体现了朴素的美学元素,使水口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水口有“水口坦”,可供村人聚会或男女老少玩憩。随着水口的不断营建,这里就会成为村中风光宜人之场所:溪流潺潺,花红柳绿,山清水澈,塔亭屹立。不仅地方俊彦流连于此,咏答唱和,父老兄弟出作入息,也相会于此,聊天作乐,呈现出一派祥和与宁静。水口的建造,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原则。从精神角度看,水口的风水观念来自徽州的地域文化传统;从物质角度看,与徽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这里有山,有水,植被茂盛,树木葱茏,降水充沛,水流长年不息。在此自然环境之内生活,讲究天人合一,融入徽俗民情,荟萃生活情趣,使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水工程。在村落用水的实用功能之外,凝聚了更多的人文功能和美学功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并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口文化。

水工程的地域文化之美。人类的工程建造在很多方面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法地,地法天”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成功的水工程,通常具有因地制宜的地域文化特色,显示出“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的文化个性和美学特色。地域文化由很多分支领域构成:方言、饮食、服饰、民俗、建筑等等。就水工程来说,其地域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工程建造和管理方面。中国古代水工程留下了一些成功的范例,如都江堰的竹笼、杩槎、“羊圈”、卧铁等治水工具,现在已成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水文化载体。但在当前高科技时代,交通便利,信息快捷,地域之间的距离在缩小(全世界都即将成为一个“地球村”),差异在减少,古代社会存在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今天会逐渐淡薄甚至消失。地域文化个性和美学特色在高科技时代受到冲击,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而在地域文化诸多领域之中,工程建筑比方言、饮食、民俗、服饰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更要快。具体到水工程来看,目前在科技尺度的统一作用下,工程材料同质化(最基本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技术手段通用化、建筑风格西方化,以至于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之间,水工程在美学风格上雷同多,个性少。新建水工程,似乎越来越难以保持地域文化的美学特色。其实,只要重视发掘地域文化因素并自觉追求,即使在高科技的时代,依然能够找到创新途径。特别在工程建筑的样式、风格和配套设施等方面,与地域文化有着较大的结合空间。如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万里黄河第一闸”。工程位于黄河主河道与引黄总干渠(“二黄河”)分启处,是内蒙古河套地区引黄灌溉的咽喉,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其地域文化特色也很鲜明,工程枢纽指挥中心的主体建筑,下部是汉族平房造型,上部为蒙古包造型,体现出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亲密融合。工程区内还建造了“同心锁”雕塑。雕塑主体由永固、永昌、永恒三把巨锁锁环相扣,昂然鼎立,高27米,重240吨,被誉为“天下第一锁”。锁体利用废弃闸门建造,命名预示黄河安澜,雕塑具有鲜明的水利行业文化特色,而且蕴含着该地区黄河母亲哺育下的华夏儿女永结同心的美好愿望,象征着河套地区汉、蒙等多民族的和谐共处。工程中的这些文化元素,显示了浓郁的黄河文化、河套文化的美学特色。

水工程管理中的形象美。水工程离不开人的管理。工程建成之后,展示在人们视野中的,除了“物”的形象之外,还有“人”(管理者)的形象。管理活动中要有制度、纪律,管理工作中诸多因素的总和构成一种文化环境。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影响人、塑造人,环境是一个单位(部门)的文化“脸面”。特别是依托水工程的水利风景区,管理是水工程文化内涵和品位的直接体现。现代管理理念认为,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就是文化。按照中华传统水文化观念,水的美德之一是“万物就化以洁”,水总是给人以洁净、清爽的美感。因此,现代水工程(特别是已竣工的水工程)管理,应当营造水文化的氛围,追求环境整洁、优雅、宜人。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形象端庄,言行之间显示良好素质,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这些也对水工程的美学含量产生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