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它消除岷江水灾,造福蜀地人民,将成都平原造就成富庶的天府之国,历经2200多年,至今仍发挥着惠泽苍生的作用,成为世界上现存最久且依然富有生命力的水工程。都江堰既是水工程的典范,也闪烁着传统文化的光辉,蕴藏着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

都江堰是一座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它的创建与传承,是以李冰为代表的治水先贤,在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参天地之造化”,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水流态势,度势建堰,成就了人类科学治水的光辉典范。除了技术上的发明创造(如运用竹笼装鹅卵石挡水筑堤,立石人作为水则,以及岁修“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等)之外,都江堰在文化上突出的特点是实现了工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恰当地做到了顺应自然与利用自然的统一,集中体现了“道法自然”的传统哲学思想,并集中表现在工程的选址和营构上。都江堰选址在岷江上游和中游的交汇处,这里恰好是岷江上游“自然之区”和岷江中游“人文之区”的联结点。都江堰渠首枢纽布置在岷江出山口处,这里群山环抱,大江中行,形成了环状的地势和环流的水势,又由于730米的海拔高程,使这里对处于海拔450~5~00米的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区具有高屋建瓴之势,为修建无坝引水、自流灌溉的水利工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渠首三大主体工程,巧妙运用了地形、地势、河流弯道和水流势态,利用“凹岸取水”“凸岸排沙”的原理,以“鱼嘴”分流分沙,筑“飞沙堰”泄洪排沙,凿“宝瓶口”限洪引水,三大工程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协调运行,达到引水灌溉、分洪减灾、排沙防淤的神奇功效。灌区内各级渠道的分布,也都采用渠首枢纽的模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把岷江的水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灌区各地,进而达到全灌区均衡受益的目的。[1]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于2000年将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对都江堰作出这样的评价:“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李冰等水利先贤巧妙利用自然条件,建造了都江堰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成为水利工程技术的典范,也是优秀水文化的突出体现,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景点。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都江堰水利工程紧邻震中地区,但除了“二王庙”等后期人文建筑受到损坏,其主体工程基本无损。都江堰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水文化宝库中丰厚的精神财富,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已多次举办纪念都江堰建堰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都江堰的文化之光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敬仰。

与都江堰水工程相联系的还有其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都江堰清明节“祀水”风俗已流传了2000多年,起初源于古蜀人对岷江水神的传统祭祀活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后,活动演变为以纪念李冰治水功绩为中心内容的祭祀仪式,一年一度,既表达了历代人民渴望人水和谐的美好心愿,又反映了对治水先贤的敬仰追怀。现在,古代祭祀神明、祈求安澜的行为已演化成为一种艺术文化形式,“祀水”转化为“放水”,将追怀先贤、喜庆丰稔、乐于农耕等社会文化内容结合起来,已于2006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每年清明都举办“都江堰放水节”,中央电视台多次现场直播活动盛况。仪式规模宏大,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古蜀文化韵味,营造出隆重、热烈、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