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

水是作家创作的重要源泉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创作需要生活提供素材,也需要生活对心灵的激荡。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于风云而并驱也。”是说人们在接触山水自然时,心胸与自然景物一样开阔,从而影响到作家创作才能的增长和发挥。他以屈原为例,认为屈原的“楚辞”创作“得力于江山之助”,即受到了楚国自然山川的启发和熏陶,这是符合文学创作实际的理论总结。在我国历史上,山水文学的独立创作从南朝开始。江南的自然山水拓展了作家的审美视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他们笔下的创作内容由以往的历史、战争、社会、人事,扩展到自然山水,促使他们孕育出众多的描写山水的优秀诗文,其中“水”占的分量比“山”更重要。著名的如吴均《与朱元思书》,描写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秀美风光。其中写水的清澈“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描写非常传神,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显然,没有富春江秀美的水,就不会产生这样优美的文学。

现代作家沈从文有一篇著名的创作谈《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其中说到,他的文学创作不是建立在书上,而是建立在水上。沈从文的家乡湘西凤凰县,一条很有名气的沱江穿城流过,两岸是高高的吊脚楼。沈从文从小就在沱江边上生活了十几年,见惯了水边生活的种种人,如船上的水手、船夫、码头上的挑夫,以及岸边茶楼、妓院里面的女人。使得他开阔了对生活的认识,促进了对生活的思考。后来沈从文离开家乡,参加地方的军队,在湖南沅江、辰水一带度过多年行伍生活,也跟水密切相关。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与水的接触,扩大了眼界,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沈从文的很多小说,都是写船上、桥边、码头上的人。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水的性格,男人像水一样深厚,女人像水那么纯洁,因此他才说自己的写作是建立在水上。

20世纪50年代之后,文学创作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即在继承中华民族对水本身的欣赏和审美的同时,一些作家开始描写水事活动中的人物和事迹。如1984年全国获奖短篇小说《惊涛》(作者为江西作家陈世旭),就是以洪水为背景,写出在突然的水灾面前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性格,生动显示出人水矛盾对人性的考验。特别是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治水实践,给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涌现出一大批描写水利人和水利事业的文学作品,为社会民众提供了美好的精神食粮。水利文学刊物《大江文艺》发表的水利职工的文学创作,很大部分与水利事业有关。近年来引起较大反响的长篇报告文学《悲壮三门峡》,作者靳怀堾就从事水利行业。作品直面水利建设中重大工程的矛盾纠葛,由三门峡工程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治黄史,深刻揭示了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历史地位。该书出版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体现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以及文学对社会生活的烛照。

水对文学创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促进和激发作用呢?众所周知,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水的社会作用来说,水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就水的自然属性来说,水是流动之物,能给人灵感,引发创作的灵感、激情和冲动。就水与人的关系来说,水是人生社会最基本的资源,人与水的关系丰富多彩,错综复杂。在用水、治水、管水的社会实践进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有特征的人物和事迹,这些都是作家创作的生活基础。一个善于从生活中汲取题材、体验、灵感、激情的作家,从“水”中可以获得创作的题材、心灵的触动和创作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