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不仅仅是水资源意义上的财富

长江不仅仅是水资源意义上的财富

一般认为,长江的“财富”主要体现为她的浇灌、水产以及航运价值(冷兵器时代还具有军事价值),总之,是水资源意义上的财富。但实际上,对于任何民族来说,河流都不仅仅只具有水资源的意义,中国第一大河更是如此。她固然是水资源的长江,同时还是生态的长江,历史文化的长江。长江的“财富”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多重意义,今人应当以更加宽广的视野认识长江,拥抱长江。

河流孕育文明。长江孕育的文明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还必然包括精神文化财富。从文化角度看,长江的精神内涵异常丰富。一条河流,从上游到下游有着众多名字:高原上的叫沱沱河、通天河、金沙江,接下来是川江、荆江、浔阳江,再往下游是皖江、京江、扬子江。中华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哪一条能像长江一样名字不断变化?对此,最直观的解释是:长江两岸地形复杂多样,限制了古代人们的沟通交流,人们对于她的认知通常限于自己的所见,不同地区的人便赋予了一个个不同的称呼。其实还可以理解得更温馨些:长江流域内的人们太爱这条河流了,她走到谁家门口,都想给她取个自己喜欢、亲近的名字。河流的名字是她生命的文化符号。古代大人物都有诸多名号,每一个都有独特含义,承载着文化的内涵。与人一样,长江的一个个不同名号不正显出了她生命的华美吗?

当前的长江经济带确实很辉煌,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长江文化带同样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文化上,长江也是后来居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这条“母亲河”,流程更长,山川地形、水流形态各不相同,由此形成的物产、风俗、人情、风俗教化,也呈现出丰富的差异。有研究者这样概括:如果说黄河文化的内涵是礼化,那么长江文化的内涵就由多样化组成:“蜀文化就是仙化,巴文化就是鬼化,楚文化就是巫化,吴越文化就是神化。”[1]概括是否准确,当然可以讨论,但无可争议的是,长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上下中游各具特色,各显风采。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它们内在又保持着鲜明的统一性。大文豪苏轼出生在四川,始终把长江亲切地视为“吾家江水”,以后在湖湘吴越游历、生活多年,他的深切感受就是:“吴蜀风流自古同”。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是,“人杰”与“地灵”密切相关,巴蜀吴楚之水不同于齐、燕、秦、晋等北方河流浑厚、坚韧的风格,她孕育了奔放、热情、浪漫的文化,显示出长江文明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一条数千公里的大河,从头到尾,风神多样而内涵同质,这在全国大江大河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如果说,古代黄河流域是哲学思想的苗圃,诞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管子等伟大的思想家,那么长江流域则更像是文学艺术的摇篮,涌现了众多闻名中外的文学家、艺术家。滔滔江水哺育的文艺家、文艺流派如星汉灿烂,屈原、李白、苏轼等人,就是闻名中外的耀眼星座,而在江南兴起并蔚为大观的山水诗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吴中画派,又好像灿烂的群星。以长江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更是恒河沙数。三国演义很多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荆州、华容道等,都在长江上威武雄壮地展开。历代文人墨客、艺术家以长江题材的创作简直是不胜枚举。如果要编一部《长江诗文集》,谁都相信那将是卷帙浩瀚,如果要汇集一部《长江画册》,也将是宏大长编。就文化的多元、历史的悠久、内涵的丰富而言,长江在全世界的大江大河中也称得上独领风骚。

再比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吧!密西西比河流域诞生了乡村音乐,为美国文化贡献了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和福克纳。海明威的一些作品,史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里,也有部分内容写到了这条河流。不过,主要也就这些啦。要比国家历史,美国只是中国的一个零头,就大河来相比,如果说密西西比河畔升起的是几颗耀眼的星辰,那么我们长江“产出”的文化,无疑就是灿烂的银河,明亮耀眼而又浩瀚悠远。这是长江给予我们的珍贵精神遗产,令国人可以在全世界面前骄傲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