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观沧海》诗的特殊价值

曹操《观沧海》诗的特殊价值

知识分子缺乏实地观海经验的情况,被三国时期的曹操刷新了。他北征乌桓,途经沧海,亲眼目睹了海的浩瀚壮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前八句第一次实地观察和描写了大海的真实状貌,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里的记载。后四句又展开了对大海的文学想象,这想象特别“合情不合理”:按理说,沧海再辽阔,总在天地之间,但在诗人曹操的情感世界里,天空被大海包容,日月星辰都出没于大海,在大海之中运行,壮阔的想象之中融入了诗人的宏大气魄和豪迈人格。西方文学史上,直到英国诗人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创作于1812—1828年),才有了直接描写大海的诗歌,这比中国文学晚了一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