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求实、负责:继承大禹传统的当代水利行业精神
“水文化”与“水利文化”不是完全等同的概念,而以除害兴利为主要内容的水利事业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影响深远,因而在水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当代水利行业精神理所当然地属于水文化的重要内容。
大禹是中国水利人的先驱。大禹治水十三年终获成功,不仅以水利工程造福社会,而且直接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在华夏文明史上,大禹被尊为“民族之魂”、“万众师表”,不仅是因其治水取得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其精神文化的深远影响。大禹时代的水利工程实体今已不复存在,但大禹在治水实践中形成的大禹精神,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其主要内涵是:将治水与部落整体利益结合起来的民族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精神。大禹精神是水利人的楷模,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
大禹精神在当代中国水利事业中得到了传承。新中国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凝聚成了当代水利行业精神,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将其概括为“献身、求实、负责”。
献身:指的是当代水利人艰苦奋斗、刻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在三个方面体现得最明显:其一是历史的延续。水利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工程环境主要是在露天的自然状态下进行,几千年以来,水利一直属于艰苦行业。其二是历史遗留的包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旧中国漫长历史留下的水事凋敝局面,特别是近代100多年来天灾人祸积累下来的严峻的水问题:水势紊乱,旱涝灾害频仍。因此,治理江河湖海的任务具有空前的艰巨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批知识分子投身水利事业,很多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分子,包括一些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响应国家号召,不去建造大楼而首先投身水利工程,为水利事业做出了奉献。其三是社会发展赋予水利人新的时代重任。当代水利工作的服务对象不断拓展。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水利主要是为农业生产服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尽人皆知的名言。从20世纪80年代起,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意义受到全社会重视。随着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水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更关系到工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生态保护和环境优化,水利工作具有服务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水利人肩负的使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更加重大,长期以来,当代大禹们就是在艰苦条件下以充满热情的劳动创造了新中国水利事业的辉煌成绩,取得了超过历史上水利建设成就总和的伟大业绩。
求实:现代水利的基石是现代科学技术。当代中国水利人在科学精神指导下,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掌握科学规律,追求创造,快速提升了中国水利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当代水利建设中,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建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大型水利工程,如三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前列,为当代水利事业树立了时代丰碑。特别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求实、创新成为21世纪的水利人更加自觉的精神追求。求实特别体现在对于治水规律的深入认识上。陆游在《禹庙赋》中特别赞扬大禹治水的高超智慧在于不是“以己治水”,而是“以水治水”。“以己治水”即简单地用人力与水对抗,“以水治水”是在顺应水的自然规律基础上实现人水和谐。当代水利事业在人水和谐问题上也经过了一个发展历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治水实践中较多地强调“战胜(洪水、旱涝灾害)”。进入20世纪90年代,水利人越来越重视人与水的和谐相处(详见后文关于“灾害双重性理论”的阐述),“人水和谐”是21世纪治水、管水的新理念。“(水利工作)整个都在发生变化,原来特别注意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特别注意水的开发和保护;以前注意的是水对人的伤害,现在要注意人对水的伤害。”“治水思路从人定胜天,转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么多年来,就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在深化各种理念的转变。”[5]确立和贯彻新的治水理念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求实精神不断深化的过程。
负责:在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化的治水活动中,当代中国水利人特别具有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治水要治本,管水要管长远,不仅要对现实的实践负责,更要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黄河三门峡工程的改造,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实例。三峡工程这样为全世界瞩目的宏伟工程,论证时间之长,程序之严密,决策之慎重,在中国水利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其基本出发点就是为了保证伟大工程能够长久造福于国家和人民。
“献身、求实、负责”,为中华传统水文化增添了新的精神内容。在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接轨的合作和竞争中,当代水利人也是凭着这种行业精神,在全世界树立了大禹后人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