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城市河湖?

如何对待城市河湖?

遗产,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在后代都会面临两种可能:或被重视、被保护,或被无视乃至毁坏。城市河湖也同样如此,只是被忽视的情况更为常见,特别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进程中,除了水污染之外,人对水的伤害还体现在对河湖的侵犯和挤压。人口增长引发的人水争地,历代都有,历史上的人水争地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的需要,填平水域以扩大种植和养殖。当今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的人水争地主要是为了获得建设(开发)的地盘和空间。填平水面修马路、建房屋;覆盖河面,敞开的明河变成不见天日的暗沟;填河而任意截断水流,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水网被切割得混乱不堪。有的地方居然还把填平河流修路建房作为城市建设的“经验”“智慧”。此类现象各地都有,有“公家”所为,也有居民个人所做。共同的后果是,很多城市的水名存实亡:“河滨街”只有街没有河,“三步两桥”看不到水,更见不到桥,“进香河”只剩下一段窄窄的绝望的死水。临河开窗,水映花影,曾经是多么浪漫的美好景观,到夏季全让给了闹哄哄的蚊蝇……当我们谈到老北京的城墙被拆除,某个古建筑被推倒时,会为文化遗产的毁坏而扼腕叹息,但城市河湖遭到侵害和破坏,好像还没有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认真反思

美国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在《沙乡年鉴》中说:“以往人们对自然的保护,要么出于功利,要么出于审美。但是人们对自然的审美常常只停留在欣赏自然风景的表面上,只有达到了一种在精神上同大自然交流的境界,对自然的体认才是更深刻的,要从表面的对大自然景色的欣赏,进入到从精神上与大自然进行交融和渗透,一定要懂得群山和河流的演讲。”套用他的话,我们也可以说,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中,一定要懂得河流、湖泊从历史那里带来的文化分量,要像爱护“固体”的古建筑一样,珍爱这份“流体”的文化遗产。在这方面,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治理是一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