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中国文学中的审美意义

水在中国文学中的审美意义

一个事物需从不同角度考察才能显出多元价值。水也是这样。从实用方面看,水是生命之源,是国计民生的命脉,“水之用”可谓大矣;从科学角度看,关于水有着许多复杂的知识、学理、规律,“水之理”值得认真研究;而以审美的眼光来看,水的形象能够唤起美感,给人愉悦,是文学艺术中频繁出现的审美对象,“水之美”有着悠久的传统。本文对中国文学中水的审美意义作初步探索,限于篇幅,引述尽量从简,论述也是提纲挈领式的。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水是作家笔下的一个“传统意象”(traditional image)。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当然还有很多,以自然界事物而言,日、月、山、云、松柏、彩虹等等都是。但从美学意义上看,它们似乎都不如“水”这一意象蕴含丰富而又特征鲜明。文学中对水的描写数以万计,不管是作家的有意安排还是无意吻合,“水”的意象总是与民族的审美传统对接,呈现出或这一类或那一类的美学意义(下有述),而这些“水”的意象又往往不需注释,读者自能体悟出其中的审美含义。这种有趣的审美现象,好像“一水分流”各行其道。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来看,它们的美学含义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