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朴实 内在风华
不妨把北洛河与南洛河做个比较。南洛河全长47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北洛河全长680多公里,流域面积26905平方公里,两个数据差不多都是南洛河的1.5倍。有人认为,古代的“河洛地区”应当指的是北洛河和黄河,而非南洛河,根据就是—轩辕黄帝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洛河一带,举世闻名的黄帝陵就在洛河流域的黄陵县。要论时间,那可是要比西晋建都洛阳早了将近3000年,至于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在南洛河地区讲学,形成伊洛之学,更是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些有关历史的不同见解,至今没有定论。但在北洛河流域走一走,确实能够聆听到古代历史文化的悠远回声。
北洛河知名度不太高,好似做人的低调。搜索百度地图,有的渭河水系图只标明泾河,而不标出洛河,有的连洛河的图形都没有出现。正如著名作家张承志在《北方的河》中所描写的那样,北方的河流,即使具有“母亲河”的性质,但其外在形象多呈现男性化的阳刚,而不像南方河流那样有着女性的秀美。北洛河也是如此。以见惯了南方河流的眼光看,北洛河外貌朴实,很多时候是粗犷的,从黄土高原发源、流过,没有夹岸的绿荫长廊,河边很少树枝拂水的秀美风景,犹如一个裸露着臂膀的西北汉子,只看见古铜色的肌肤和结实的肌肉。然而朴实不一定无华,北洛河也是“有华”的。其“华”不是外在的华丽,而是内在蕴含风华,就像陕西老乡的幽默表达—皮皮(穿着)不好,瓤瓤(身板)好。无论从自然风貌、流域物产还是人文历史,北洛河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流域之内有很多大自然造就的壮美风光。甘泉县雨岔大峡谷,目前还在开发之中,就见到的其中一段来看,已经让人惊叹不已:千万年的柔软水流竟然把坚硬的山体切割成幽深的峡谷,在山石上雕刻出多彩多姿的柔美线条,被人赞为“堪比美国羚羊谷”。位于洛川的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全世界独一无二。沟谷深度在80~140米,黄土断面以30°~60°的坡度耸立着,显示着黄土滑坡、崩塌发育、沟头侵蚀的原形,保持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科学家认为,洛川黄土完整地记录了250万年以来古气候、古环境的发展历史,生物演化信息,气候变化特征,对科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还隐藏着厚实的黄土文化,是一个珍贵的文化载体。
得了河水的润泽,北洛河流域内物产丰饶,文化底蕴也丰富多彩:“文的”如黄帝陵、仓颉庙;“武的”如现代革命史上的吴起会师、直罗镇战役。科技领域如“现代水神”李仪祉先生领衔建造的洛惠渠,渠上的龙首坝、曲里渡槽,至今还是水利人朝拜的样板。还有始于汉代的龙首渠,据说是“井渠法”的起源地,传到新疆,才有了闻名中外的“坎儿井”的开凿。人文历史遗存有秦代的军事公路—秦直道,路面开阔,两侧树木绵延,2000多年后犹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堑山堙谷、逢山开巷、遇石堑齐、过河架桥、遇沟填平”的工程场面,以及车轮滚滚、人流滔滔的磅礴气势,今天的驴友们依然热衷用双脚去丈量。
北洛河流经的蒲城县,唐代曾称奉先县,就是杜甫著名的百句长诗《奉先咏怀》所写的地方。此地的文化名片有“一源二绝三名四塔五陵”,都属于物质文明。“一源”指蒲城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发源地;“二绝”是伴随火药而生的花火和爆竹,被收入《中华百绝》系列片中;“三名”是当地著名的饭食和水果;“四塔”中的一座古塔为陕西之冠,比大、小雁塔都要早上几十年;“五陵”指当地有五座唐代帝陵。周秦汉唐古地本来就很多帝王陵墓,蒲城县更为集中。风流天子唐玄宗的陵墓—泰陵,为“五陵”之一,位于蒲城县东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制仿唐长安城,以山为陵,墓室建于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山腹之中,四周绕陵筑墙,气势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风格。金粟山之南,神道开阔绵延数百米,两侧34对石刻巍然屹立,有华表、天马、鸵鸟、石狮、翁仲等,雕刻工艺细腻,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瑰宝珍品,经千年风雨,基本保存完好。宏大的规模,显示出大唐王朝的繁盛和声威气势。前面不远处是高力士陪葬墓。高公公服侍帝尊一辈子,死后还忠心耿耿为老主子看门,仍是不离左右、随叫随到的忠诚姿态,也是历史文化的一桩趣闻。现代物产,北洛河流域著名的是苹果,洛川、白水、黄陵等县都是盛产地,深秋时节,木叶尽落,黄土地上,公路两边,望去满树都挂着红彤彤的果实,形成一道“吸睛”的田园风景。见一群游客围着一个个封装好的果箱,正在写地址—天津、广州、厦门、成都……
沿河流域名人灿若群星。前面说到的蒲城,文化名片之中还有“八英豪”,说的是晚清以来当地八位著名人士,“武的”有爱国将领杨虎城等;“文的”代表人物就是“现代水神”李仪祉。北洛河流经的白水县,早几年就耳闻当地出产的苹果香甜可口,现在才知道还是“四圣”之乡。“白水四圣”者,造字的仓颉、酿酒的杜康、造纸的蔡伦、造碗的雷公(雷祥)。仓颉造字,终结了“结绳记事”的愚昧,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杜康酿酒,奠定了中国酒文化的基础;蔡伦造纸,使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生了巨大的跨越;雷祥制碗揭开了人类使用陶器的纪元。其中有的存在争议,因为别的地方也在说自己是“某某故里”,但“文化之祖”仓颉故里却是无可争议的人文圣地,即此一项就让人顶礼膜拜、三揖九叩了。文字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基础,识字历来被视为文化学习的起点。进到仓颉庙,令人产生对文化和自然的双重膜拜:文化的魅力是崇拜先人创造文字的伟大,想象“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动地的新世纪来临,内心唤起肃穆的敬仰;另一种震撼是来自大自然杰作的壮观,庙内的古柏群多为3000~5000年的古木,参天大树本身就是形象的自然历史。那年份可不是随便说的数字,现在古树名木的年龄都是经过现代科学测定的。几千年时光悠悠,逝者如斯,这些古树就是听着北洛河的水流声长成了沧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