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内生动力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需要利用物质层面的措施,如科技手段、节水器具设备、循环利用水、治理水污染等;也需要法治措施和经济杠杆,如相关法规、制度、水价调节等制度文化的约束。2005年,国家六部委联合颁布了《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目标和措施集中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这些措施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仅靠这些,并不一定能保证节水收到切实效果。因为,有了新的节水技术和器具,有的人(或单位)可能不感兴趣;提高水费,有的人(或单位)可能不在乎;修建雨水利用系统、废水处理系统,长远看来,都是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的,但从暂时的经济效益看,有人觉得不如使用现成的供水更方便、更合算,因而对节水措施不积极。在生产领域,传统农业延续数千年的“大水漫灌”的方式至今还在广泛使用。文化决定观念,观念指导行为。现代生活中的确存在着一些落后的用水意识和水文化理念。水的使用涉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他们的有些行为是法律、制度鞭长莫及的领域,节水只能依靠人的文化自觉。现代意义上的节水不仅体现在水资源的控制使用上,还包括对水资源的珍爱和保护。现代人必须树立“水用过就是污染”,“水够用就好,多用就是浪费”的文化理念。节水不仅是为家庭、单位节约水费,更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宝贵资源。节水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社会文明。
建设节水型社会,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发挥先进水文化的教育、宣化、熏陶作用,培育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和节水理念,培育全社会良好的用水素质和节水意识。其效果也许不能立竿见影,但在潜移默化中一定能够除旧布新,这正体现出文化功能的独特性。用水、节水与每一位社会成员密切相关,先进水文化的教化作用,就是要让节水、爱水的文化理念进入人的心灵,使之成为内心的无言律令,并在实践中体现为自觉的行为。文化,大而言之,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而言之,是一个行业的精神旗帜;小而言之,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文化决定观念,观念指导行为。在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进程中,先进的水文化一定会发挥重要作用,有效推进节水型社会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