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长江需要观念更新

保护长江需要观念更新

保护长江是一项“合力而为”的社会工程,需要科学技术、财力投入、行政管理和法治措施,同时也是保护、传承和创造文化的过程,应当发挥文化的教化力量。早就有学者指出:“水既有自然属性,又有文化属性。然而,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水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它的文化属性。”[3]长江大保护,更加需要融入新的文化意识。

如何平衡人与长江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华民族河流开发的实践长期受到“天人合一”及“人定胜天”两种思想的影响。人在缺乏能力时,往往是听天由命或祈天祭神;有能力时,便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人们在“改造自然”时过多强调了“让江河听从人安排”,人与水发生冲突,根子在于人对于人水关系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建设美丽长江,首先需要更新价值观,确立人对河流的正确态度—人类不能只关心自己在河流中获得的利益,而是要把人水和谐作为始终不变的价值标准,在整体利益上强调人与河流的统一性、和谐性,在生态意义上强调河流利益的基本性和优先性,主动善待河流,关爱长江。

中国文化的传统智慧是“道法自然”。我们在与长江共处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懂得了要从自然的征服者转变为自然的自觉调节者,充分尊重河流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生态系统的关系,重视河流在千万年流淌中形成的“无言的法则”和“沉默的智慧”,追求人与水、与生态的和谐相处。

我们追求“长江崛起”,其实,作为一条大河,她最好的状态是碧水长流,生机勃勃。天行健,河流也应当自强不息。

善待长江就是善待中华民族,保护“母亲河”也是保护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