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文化的内涵

节水文化的内涵

有专家提出,节水文化的核心内涵是这样一套观念和行为系统:倡导和落实尽可能地少从自然水体取水(以保证取水不过度影响生态系统)、少用水、少耗水、少排放污水,并使取用的每一滴水发挥最大价值[1]。显然这是就社会整体的节水而言的。在现代城市生活环境中,社会成员个体的用水,“尽可能少地从自然水体取水”已无从体现了。

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而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长期以来,人类在大规模征服自然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主宰的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价值体系,片面强调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忽略或否定了水在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过分索取,粗放经营,竭水而用,超量排污,破坏环境,加剧了人与水、人与环境的矛盾,使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更为突出,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2]建设节水型社会,实现新环境条件下的人水和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政府宣传节约用水已有多年,全国最早的地方节水管理机构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即已成立,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节约用水”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国家有关部门强调“加强城市节水”,我国城市的节水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实践来看,在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之中,还没有普遍形成自觉的节水习惯。当前一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特别令人忧虑。据资料披露,西北某市严重缺水,但该市的“长流水”行业—洗车,却格外“红火”,一年的耗水相当于洗掉一个杭州西湖。2009年,江南某市的小学生调查发现,该市洗车每天要用万吨水,一年洗车一项就要消耗掉两个杭州西湖的储水量。中部某市一年洗掉四个杭州西湖的储水量,北方某市更是一年洗掉十三个昆明湖的储水量。大量的洗车用水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来水资源,而且洗车的污水直接排入城市,加大了城市污水治理的负担[3]。即使在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也有大量用自来水浇灌草坪、刷洗车辆、冲洗马路的现象。在我们的会议室、接待室里,甚至是家里,满杯茶水一口未喝就倒掉,一瓶饮用水只喝了几口就弃之不顾的现象并不罕见。

对水资源的浪费、污染等不良行为,都深层植根于不正确的文化意识。如视水为低成本的生活消费品,“水值不了几个钱”“(水价有政府补贴)不用白不用”“(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谁节水谁吃亏”,等等。这些不良行为和不健康的惯性思维,不是发生在个别人身上,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这就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