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其功不在禹下”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的是旧中国漫长历史留下的水事凋敝局面,特别是近代100多年来天灾人祸积累下来的严峻的水问题:水系紊乱,旱涝灾害频仍。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就把兴修水利作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领导人民重新规划、整治江河。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利事业极为重视。开国之后,毛泽东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是视察黄河,以后又多次视察黄河、长江,深切关怀中国的江河治理。他对治理淮河、黄河、海河工作作了多次重要批示和题词。周恩来说,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主要抓两件事,一是上天(指两弹一星),一是水利[2]。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水利部就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方针:防止水患,兴修水利;依照国家经济建设计划和人民需要,……分别轻重缓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并发展各项水利事业;统筹规划,相互配合,统一领导,统一水政;……积极充实水利机构,有计划地培养人才,提高水利建设的科技水平[3]。在当时国力尚不强大的情况下,集国家之力,动员上千万人民群众,进行水利建设。1950年,国家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做出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重大部署,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人民共同行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对一条河流提出根治,充分体现出水利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1950年8月,周恩来在关于治理淮河的指示中说,治理江河不能只求治标,一定要治本,要把几条主要河流,如淮河、汉水、黄河、长江等修治好。从新民主主义开步走,为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子孙打下万年根基。邓小平、江泽民也始终把江河治理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自始至终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大格局。兴修水利不是临时性的权宜之计,也不是局部的修修补补,而是为了社会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发达的治本之举。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范围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黄河、辽河、长江、珠江诸流域范围内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治理淮河的同时,国家也关注对于海河流域水患的治理。1950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指示要把华北地区的水利计划纳入全国水利计划一同办理。海河流域兴建了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我国对海河开展了全面治理工作,使困扰该流域几千年的洪涝旱碱灾害,基本上得到控制,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大跃进”和公社化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失误,但水利工作总体上是有明显成绩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利建设受到干扰,但仍然取得了一些重大成绩。著名的红旗渠,就在这一时期建成的。另一个突出的成绩是机井浇灌面积的大幅度增加。据资料统计,1965年以后的10年间,全国机井数增长近10倍[4]。华北建成机井250万眼,有效抵抗了干旱,保证了粮食丰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基本扭转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千年的“南粮北调”局面。
在中国水利史上,当代中国水利是最辉煌的阶段,水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和快速发展,兴建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世界第一的南水北调工程,取得的成就比几千年的总和还要多。周恩来总理评价说,当代水利事业的功绩,“其功不在禹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党和国家始终把水利事业置于国计民生重要地位进行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