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红旗渠

该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区,土薄石厚,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是旧林县的真实写照。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在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成了一些引水渠、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原称“引漳入林”工程),以浊漳河为源,渠首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经10年艰苦奋战,到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红旗渠灌区渠道(包括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总长1500多千米。加上农渠,总长度达4000多千米,南北纵横,贯穿于林州腹地。沿渠共建有“长藤结瓜”式水库48座,利用居高临下的自然落差,兴建小型水力发电站45座,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相结合的大型灌区。

红旗渠全部开凿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工程动工的1960年,正是全国严重经济困难时期。修渠的干部、民工生活艰苦,施工条件简陋。他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愚公精神,以“苦干加巧干才是实干”的科学智慧,坚持奋斗10个春秋,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0多座渡槽,凿通了200多个隧洞。挖砌的土石如果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红旗渠已成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一面旗帜,它是林州人民的骄傲,更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光辉标志。周恩来总理曾称赞红旗渠是“人工天河”。国际友人誉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风景区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并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旗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给林州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在精神价值上,红旗渠不仅属于林州,更属于全国人民;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而且已经凝定成为永恒的中华魂、民族魂。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为红旗渠题词,赞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每年有数十万人到红旗渠参观、旅游,从工程的伟大气概和豪迈精神中受到鼓舞和振奋,红旗渠精神培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创业者。2004年,“红旗渠精神展”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地展出,引起热切反响。当年的建设者把红旗渠精神总结为四句话: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一精练的概括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和赞扬。红旗渠的建设,体现了领导干部为民造福,带领人民创造新生活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人民群众不畏艰难的豪迈意志,以及创造新生活的挚着追求;体现了建设者既满怀雄心壮志,又尊重科学精神的勇气和智慧。

中华传统水文化,始终赞扬水的无私、利他品格。如《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当年红旗渠的建设者们怀抱一个坚定志向—“自己苦干一辈子,让后代享受幸福”,鲜明地体现了水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蕴涵的中华魂、民族魂,在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中仍然是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