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管理,从“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
2025年10月13日
水资源管理,从“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
当代水利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较长的时期内,工作重点放在工程建设方面,这在当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期,水利部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形势及其对水资源的需求状况,及时提出了“把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其后又提出把“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水利工作的方针,对水的行政管理、法律管理和经济管理成为水管理的重要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水资源管理上,又进一步提出要实现供水思路的转变,大力倡导全社会节水的文化理念。长期以来,水利一直被视为公益事业,喝“大锅水”“福利水”的现象广泛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制约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规划21世纪水利发展对策时,有识之士就提出要加强需水管理,协调水资源与人口、生产力布局关系,“我国水资源管理要逐步从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变到现代的以供定需的方式上来。”[11]长期以来,水利工作的管理思想是努力满足社会的用水要求,为了向社会提供充足的水资源,就需要取水,取水不够就蓄水,蓄水不够就调水。而随着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减少,同时水污染日益加剧。因此,要实现水利事业的永续发展,水管理应当树立新观念,采取新措施。今后,管水不是简单地保证使用,而是要更多地考虑满足需要,要计算单位水使用效益,按照所需的水资源规划生产布局和生活消费,努力使宝贵的水资源产生最大价值。同时要继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同时加大治污和生态保护力度,为当代及后代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优质的水资源。这是当代水利随着时代发展而确立的水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它将对21世纪的水利工作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