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河”只是文学修辞吗?

“母亲河”只是文学修辞吗?

我们的歌里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把长江和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比喻之中包含的温热情感,人人都能体会到。然而,有时候真如哲人所说:熟知非真知。“母亲”这个称呼,叫起来那么亲切,但是不是真正唤起了儿女对妈妈的伦理情感呢?

细细体会,把河流称为“母亲河”,文化内涵至少有几个方面:其一,河流如同“母亲”,是有生命的。《荀子》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意思是说,水(和火)虽然有气息,却没有生命。从水文化角度看来,这个观念需要深化和修正。《荀子》把水的流动看成“气息”,无疑是对的。但认为水没有生命,却不符合事实。火会燃烧,但熄灭后归于沉寂,谈不上生命的长度。水(尤其是河流)却并非如此。从历时维度看,每一条河流都有历史演变的进程,最初的成形就好像新生儿呱呱坠地,接纳众水、河道变迁就是生命的发育成长,润民田、利舟楫、惠泽万物就好比成人在承担起社会责任,这就是她的生命延伸。其二,“母亲河”既然有生命,这生命就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患病的。而现在,“长江病了,还病得不轻”,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生态退化,湖泊萎缩……已经成为严峻的现实。其三,如果把人类视为河流的子女,那么应当承认,“母亲”总是比子女更早来到世界。长江生成的历史,学术界各说不一,即使按照最小的数字,也已经流淌了300万年,而考古发现长江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是200万年前的“巫山人”。人类没有出现之前,长江已经存在了千万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体,赋予人类以生命,孕育了长江文明。其四,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但“母亲”并不是只有人类这一个“独生子女”,长江同时还是其他物种的母亲—植物、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土壤,都需要“母亲”的乳汁来哺育。不应当把长江水理解为人类独享的资源。但是,人类处在生命链的最上端,对长江母亲的“乳汁”有着享用的优先权,如果攫取式地从长江取利,就会阻断“母亲”对其他物种的哺育和滋养,结果是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最终也让人类生活得不那么美满幸福。据估计,目前长江的原有鱼类已有接近九成不见踪影。2018年6月2日,在央视《朗读者》的舞台上,78岁的刘仁俊教授讲述了他和长江女神“淇淇”的故事,让听者无限感慨。“淇淇”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白鳍豚,被誉为“长江女神”“水中大熊猫”。目前这一珍贵物种已被宣布“功能性灭绝”。我们都但愿这不是真的,祈望“淇淇”不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只中华白鳍豚,希望人类依然生活在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之中。其五,关于“母亲河”,还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她既然是主体,就意味着不是只供人类使用、消耗、开发、获利的客体对象,她自己也拥有不可忽视的生存权利,“母亲河”需要基本的水量和良好水质来涵养自身。

当然,河流“母亲”与人类社会的母亲也有区别:“母亲河”的生命比子女更为长久。孔子临水而感叹:“逝者如斯夫”,就是体会到了人的生命短暂而江河长流不息。从这个意义上看,长江“母亲”的生命长度不仅无可置疑地超过个体的人,还超过“代代无穷已”的整体人类。

“母亲河”,养育了我们几千年的“母亲河”,不能只叫在嘴上,更不能愧对她,而需要怀有感恩、崇拜、孝敬之心,全身心关爱她,呵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