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是西北内陆地区一种特有的水工程形式,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民在水利事业上的创造。西北内陆地区严重缺水,大量的雪山融水是宝贵的水资源,但融化的雪水在长距离的自流过程中容易蒸发、渗漏。人民群众运用智慧,创造了坎儿井这种特殊的水利工程。其主要组成一般包括竖井、暗渠、明渠三部分。竖井用以开挖暗渠、维护管理;暗渠用以截取地下水,送入明渠;明渠则自流输水灌溉农田。这种自流引水、减少蒸发的水利设施,对于干旱少雨地区的农业生产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按照“国内传入说”来看,坎儿井主要分布于新疆,并传到了伊朗、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据考证,在200多年前的清代乾隆年间,新疆已出现坎儿井。目前新疆最古老的坎儿井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新疆坎儿井总长度约5000千米,因此也被誉为“地下万里长城”。

坎儿井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观,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起并称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此处不讨论其技术上的创新,单从文化角度看,坎儿井有几个方面的特殊意义:其一,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一般认为,坎儿井起源于我国关中地区的“井渠法”,又融入了新疆各族人民群众的智慧。林则徐在贬谪新疆期间,大力推进坎儿井的开掘和改进,对新疆水利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因此新疆人民群众把坎儿井敬称为“林公井”。坎儿井集中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内地民众与边疆民众智慧的融合,是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标志。其二,水使戈壁成了富庶的绿洲,坎儿井也因此而成为财富的标记。旧时代新疆财主计算财产,往往不举田亩之数而举坎儿井之数,拥有坎儿井的数量越多,越表示其富有程度之高。这种有意思的历史文化现象,表明水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其三,坎儿井既是实用性的水利工程,又是人文性的历史遗产,随着时代发展,后者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新疆旅游资源中,坎儿井已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