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节水文化相对薄弱

历史上的节水文化相对薄弱

节水属于用水范畴,在人水关系中具有最基础、最广泛的社会性,涉及社会生产和个人生活。在中华水文化历史中,是不是形成了节水文化并一直延续下来呢?从文化规律来看,一种社会现象、生活行为,要成为“文化”,一般在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有相应的内容体现。水文化也是这样。中国水文化传统中,在治水、管水、(观)赏水、咏水、亲水、祈水等领域,无论在物质载体、规章制度还是观念意识等方面都有相应的体现,确实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但说到节水,情况就不同了。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水文化历史上,有治水文化、灌溉文化、漕运文化、水源保护文化、祈水文化、亲水文化,唯独缺少节水文化[1]。这一观点很具启发性。关于节水的物质载体、典章、制度、法规,以及前人对于节水的认识和论述,都不多见。因此,总体来看,说中国水文化传统中节水文化的历史遗产比较淡薄,节水文化远不如治水、管水、亲水文化那么发达,应当是符合历史事实的。直至今日,全社会的节水意识依然不是非常鲜明,也许与历史传统不无关系。

对这种现象,要结合社会发展历史来认识和理解。古代社会的资源条件与今日不同。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兴旺的清朝乾嘉年间,全国人口总数4亿左右,不过是今天中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十。农业文明时代,除了生态用水之外,人类消耗的水资源主要用于生活、浇灌、漕运,那时还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和服务行业消耗水,人与水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不突出。同时,由于科学认识水平的局限,中国人历来认为“黄河(长江)之水天上来”,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难以体会到水资源结构性短缺的矛盾,因而对于节水的思考和前瞻很不够。历史上也有干旱年代,河干了,湖浅了,井深了,老百姓亲身体会到“水贵如油”,能够自觉节约用水,但那些节水行为往往只是一种个体性的临时应对措施,还没有成为一种稳定的生活习惯,也没有从中生发出相应的社会规范。等到干旱解除,节水的意识又淡薄了。常年干旱地区的节水,在物质、习惯、意识上都有一定的延续,甚至可以形成小范围的“节水文化”,不过在中华水文化传统中不占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