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例证明城市河湖的珍贵

以实例证明城市河湖的珍贵

以最广为人知的杭州西湖为例,有正反两面的历史事实最能说明问题。

先说几个正面的例子。一个是吴越王钱镠的故事。五代十国时期,钱镠以杭州为中心创建了吴越国,一时成为东南富庶之乡。他要在杭州城内建造吴越王府,消息传开,有方士登门献策道:如果仅仅改旧为新,国运能延续百年;如果填平西湖以建王府,三面云山一面城,王气可聚而不散,藏而不露,国运将绵延千载。应当说,这个主意对君王来说可是相当有诱惑力,谁不希望自己的政权千年永固?可是没想到,钱镠却拒绝了他的好意,理由是:西湖水供杭城百姓饮用、灌田,填平西湖就没有了水,无水即无民,没有了民,哪还有国?何况,古人早就有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哪有千年不换人主的?我有国百年足矣!于是,钱镠没有填平西湖,仍在凤凰山的旧址上扩建王府。宁愿留西湖而享百年之国,不愿填西湖而垂祚千载。因此,后人有诗称赞钱镠:“牙城旧址扩篱藩,留得西湖翠浪翻。有国百年心愿足,祚无千载是名言。”苏轼也称赞钱镠“其有德于斯民甚厚。”不妨设想,如果当年钱镠把西湖填平,杭州还是今天的杭州吗?还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与杭州的故事。白居易对杭州不是一般的喜爱,简直可以称为痴爱,他写过300多首关于杭州的诗歌,在《忆江南》中写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朝廷要调他入京,他满心不舍,写诗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话说得够彻底了—西湖是杭州的灵魂。可以说,在一代又一代的历史进程中,西湖为杭州带来层层叠加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丰厚。西湖作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除了自然山水之外,使西湖具有代代相传魅力的,还离不开它的“潜文化”—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轶事、传说等西湖文化史迹。这些精神文化元素积淀丰厚,使得西湖不仅是一个公园,一片好看、好玩的湖水,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场域,一个可以代代传承的文化宝地,一处闻名中外的世界文化遗产。

再说一个反面的事例。据说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侵入杭州,指挥官是那个著名的战争恶魔松井石根,准备调动上百架飞机对杭州展开轰炸。有一个长期潜伏中国并为西湖着迷的日本间谍,秘密造访了松井。于是,这个战争恶魔就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把西湖圈在红线之内,并亲自写下:西湖美,禁炸,违令者,军法处。当然,恶魔的善心,归根结底出自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狂妄心理—妄想长期占领中国,永远占有西湖。但由此可以看出,连侵略者也知道,西湖的美是历史积淀而成,属于珍贵的文化遗产,一旦毁坏,无可挽回,要想拥有,只能原地保护。

杭州西湖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称号,大运河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它们是文化遗产,自然没有异议。其实,即使没进入“世界级”“国家级”行列,祖国城市的普通河湖,同样也是文化遗产,城市历史越长,河湖的文化内涵越丰厚。设想一下,如果秦淮河被填平,玄武湖、莫愁湖不复存在,今天即使再多的高楼、再宽的马路、再新的汽车,南京还是南京吗?同样,成都的锦江,济南的大明湖和泉水群,昆明的滇池……还有江南的乌镇、周庄、同里,“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的风貌,已经传承了千百年,风貌、韵味不是短时间内赶造出来,也不是靠钱就能堆成的,那些河湖都不仅仅是一条河道,一片水面,而是已经成为城市(镇)的血脉,在历史进程中长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属于不可移动、难以复制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