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兼自序
收集在本书里的是本人水文化研究文章的精选,都在报刊上发表过,有的获过省、部级学术会议的奖项,受到同行师友的重视。现在汇为一书,对水文化研究是一个“集合式”的献礼;对自己则是一个阶段性回顾,算是多年研习的雪泥鸿爪。
先哲孔子赞叹“知(智)者乐水”。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智者,乐水是人的天性。水,不仅是生命的必需,也是文化的载体。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辉煌灿烂,中华民族的水文化遗产也是一座丰富的宝库。水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20世纪90年代开启的,我有幸在这一时期加入了水文化研究队伍之中。
我喜欢水。研读了一些水的文学、文化资料之后,特别是90年代进入水文化研究领域,对水的感情更加深入,由欣赏的兴趣转化为探索的乐趣。多少年来乐此不疲,教学之余一直坚持探究思考,如古人所说“择善而固执之”。2012年,本人讲授的“中华水文化”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第二批精品视频课”(“爱课程”网站有全部视频,“网易公开课”也有转载),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
把自己喜爱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者的幸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水、乐水给了我精神之旅的动力,从文化角度研究“水”,获得的乐趣甚多;动笔写作又促进了探索的深入,有时一个看似熟知的话题,居然还包孕着不少的文化内涵,自己也觉得有了收获的欣喜。就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多年来积累了一些不算丰厚的成果。值得欣慰的是:笔下的文章皆为原创,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已经出版的水文化书籍中的内容以及讲稿、会议发言、研究报告之类,不再收入本书。
全书分为四篇。第一篇是融知识、理论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随笔,篇幅不长,文笔轻松,有形象,有的甚至有故事。说水的话题,求文化的含量(不敢用“含金量”这样高大上的字眼,但要追求“含文量”),多发表于文化类报刊。第二篇侧重学术理论探讨,努力从学理逻辑上展开分析论述,很多是“接着说”的独立思考。文章多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篇幅较长。本人一直钦佩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写作风格。自己写理论文章时,语言表达也力避玄学式的缠扰和飘忽,即使不能达到学问的高深,至少要做到不炒冷饭,不以艰深文浅陋。这些论文收入本书时,作了一定的“软化”处理,删去了“摘要”“关键词”等形式要素,减少一些“学院派”色彩。只保留了必要的参考文献,以方便读者查找原文。第三篇是江河湖泊调研的写作成果,有一定纪实性。本人特别向往亲临江河的“田野调查”,不光用身体而且用心灵接近水,将水工程特色、自然风光、人物风情、地理、历史融入文化之中,也很钦羡师友们的这类作品。但我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无法像郦道元、徐霞客一样用脚丈量大地。感谢《江河》杂志以及有关水利部门,邀我参加了一些水文化考察,形成了若干篇“速写”文字。与来自文献资料的研究成果相比,实践调研的成果不是太多。第四篇书评文评,是为水利人写水的作品而作的评论。与水利系统文友交往多年,相互之间切磋学术,拜读著作、文章,将感受和思考凝结为评论,既是自己的阅读体会,也是与朋友们的精神交流,意在为繁荣水利文化、文艺事业呐喊鼓劲。有的作者本不相识,但在以文会友的过程中加深了友情,因此,这些文章也是友谊的纪念。
各篇文章大致按照写作时间先后编排。原来发表时配有一些图片(多为作者亲自拍摄),与文字相得益彰。编入本书时,为了体例统一,删去了配图,请读者给予理解。
《庄子·秋水》里有一位河神(河伯),起初为自己拥有的“水多”而欣然自喜,及至见到北海,不禁望洋而叹,乃知己小。进入水文化领域,本人就有同样的深切感受。中华水文化内容浩瀚无涯,哲学、文学、史学、兵学、政治学、管理学、伦理学、工程学……每一个分支值得探索的内容都十分丰富,让人如行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愈仰望愈觉其崇高,越钻研越感其艰深,使人不禁产生“以有涯随无涯”的喟叹。但个人能力虽然有限,毕竟还要有所作为,不能放弃追求。作为水文化研究者,不能忘却的一份责任感就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水文化遗产,促进其实现“创造性转化”,为新时代水利事业服务,为繁荣民族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读者能够看出,本书中的乐水之旅主要是在书本文献中做“精神旅行”。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较多机会外出调研、考察、访学、拜访专家,这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术研究的视野。因此,在现有的探索成果中,会存在一些不足和局限。希望听到同行专家和师友的批评指正。
2020年3月于金陵秦淮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