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在唐诗中的瀑布
瀑布,在水景观中最引人注目,有人也许对普通的流水无动于衷,但看到瀑布总会心动神摇,甚至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地质学上把瀑布叫作跌水,河水在流经断层、凹陷等地区时垂直地从高空跌落,形状转成直立,声音变得宏大,色彩更加明亮,瞬间之美形成永恒精彩。有人用拟人手法说,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虽然是赞美,但我却觉得“走投无路”这个词低沉阴暗,形容瀑布太不适合,而愿意把瀑布看作流水面临险境勇敢一跳之后的华丽蜕变。从审美观赏角度看,跌水优于平面的流水。从天而降的水势创造出自然美的特殊境界,吸引人们去追逐观赏,更赢得文艺家的青睐,历代延续,常写而常新。
山水诗,在南朝时期兴起,到唐代形成一个诗歌流派,瀑布自然也是诗人们钟爱的题材,写瀑布的诗作可谓琳琅满目。有的泛写,不确指某处瀑布;有的是专咏,从题目即可看出。在文人笔下,瀑布的景象不尽相同,充满野性的,跳跃灵动的,壮阔雄浑的,大智大勇的……赋予瀑布的总是正面的咏歌、赞美、敬仰,至今还没有看到对瀑布的负面描写。原因很好理解:瀑布美的特点太突出了,在它令人惊叹的自然美面前,任何人的审美感受都会被激发出来。以专写某一瀑布的诗歌来说,中国有很多著名瀑布,但有些在唐代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即使“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足迹也没能到达。如黄果树瀑布,到明代徐霞客的游记才开始名声传播(徐霞客称之为“白水河瀑布”),而黄山瀑布、雁荡山瀑布,也是唐代之后才渐成热门景观。至于东北的镜泊湖瀑布、四川九寨沟瀑布群、广西德天瀑布,更是到了20世纪才向世人敞开面容。较多进入唐人诗歌的,有庐山瀑布、壶口瀑布、天台山石梁瀑布。白居易有诗句“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说到了天台山瀑布,但那是借来形容高档丝织品缭绫的,是修辞的喻体,不是诗歌表现的本体,诗的重心不是咏瀑布。关于壶口瀑布,有一种说法,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的就是黄河上的壶口,但我觉得这只能是“一说”,并非定论。无论就诗本身还是从史实来看,更合乎诗情的理解是李白把黄河的源远流长作了大胆夸张,而锁定“黄河之水天上来”专指壶口一地,未免有些胶柱鼓瑟。曾利用电子手段检索《全唐诗》,就结果看,唐诗中写得最多的是庐山瀑布。在中华诗文传统中,庐山瀑布被称为是最诗意的瀑布,历代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伟丽,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以庐山瀑布为代表,其实也能够窥见唐诗咏瀑布的一斑。
唐诗中写到的瀑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瀑布为描写重心,展现瀑布本身的景观之美,其中有着“以我观物”的审美感受,是“情寓于象中”。另一类是以瀑布为寄托,借它来咏志言情,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主观情感的投射比较明显,属于“意溢于象外”。
先看第一类。唐初名相张九龄所作《湖口望庐山瀑布》: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飞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虽有比喻,基本手法是状物,诗人观察精细,阳光照耀下瀑布颜色变幻,不是一色的纯白,而是幻化为“红泉”“紫氛”“虹霓”。在张九龄笔下,瀑布水是那么空灵、秀雅、清润。李白好几首诗写到庐山瀑布,与张九龄所咏为同一对象,但由于诗人的地位、心境、个性风格的差异,诗中蕴含的情趣也各有特色。李白诗中的瀑布,总体特征是大气磅礴、声威雄壮而又空灵悠远。有一首诗提到遥望香炉(峰)瀑布:“银河倒挂三石梁”。专写庐山瀑布水的有两首,其一是五言古诗,这样描写瀑布: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以生动的细描,刻画了瀑布激流喷涌、飞珠溅玉的宏大气势,赞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最脍炙人口的当数第二首,是七言绝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寻常诗句,妇孺能解,却成为咏瀑布的千古绝唱,集中显示了李白独特的创作才华—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两首诗都极言庐山瀑布之高,一说“三百丈”,一说“三千尺”,两者相同;都把瀑布喻为银河(河汉)从天而降。从科学角度看,“三千尺”等于一千米,等于一公里,不要说中国,全世界也没有落差如此之高的瀑布!但诗仙(李白)极言夸大,人们不觉荒诞却感到真实自然,情感逻辑取代了科学逻辑,这正是好诗的魅力!把瀑布与银河(河汉)联系起来,可能是李白很得意、很喜欢的一个比喻,自己诗中多次使用。在中华文化传统里,银河是多么有诗情的意象!浩瀚,缥缈,晶晶闪亮,神话色彩。经此一比,瀑布不再是自然界的水流,而成为天上灿烂星汉的化身,璀璨,耀眼,神奇,空灵,引发悠远的深思和无限遐想。应当承认,精彩、奇异的比喻确实是天才的创造,李白用“银河”赋予了瀑布华美的生命,成为文学修辞中的一个经典实例,后代诗人经常沿袭,连苏东坡都多次借用。
唐代有一位诗人徐凝,也写有一首庐山瀑布诗: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中写道,苏轼对李白庐山瀑布诗大为赞赏,这很正常;却把徐凝诗贬到地下,还踏上一只脚。东坡有绝句说道: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将谪仙(李白)的庐山瀑布诗奉为千古第一,显示李白诗无可争辩的卓越,以及苏东坡才识之高,这些都没有争议。给徐凝戴上一顶“恶诗”的烂帽子,似乎也一锤定音,其后诗家谈论多遵此见解。但总有不同声音。清代大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就认为,“一条界破青山色”也是不错的诗句,东坡先生扬此抑彼,未免过激,有失得当,惜苏轼才气高,名气大,人为其名声所震,不敢质疑,正是所谓“随声者多,审音者少”。后人也有诗句为徐凝辩护:“匡庐瀑布天下奇,界破青山非恶诗。”就诗而论,“白练”无非日常所见之物,比喻的基础只是视觉印象的联想,而“银河”却显示了包揽宇宙的天才想象,思路从地面山间突然飞跃到遥远的九天。两相比较,把瀑布比作“白练”,跟“银河”相比,不知要逊色多少个层级。但也不能因此而抹杀徐诗别处的亮点,最后一句“界破青山”,确是对瀑布生动简洁的描写。想想看,葱茏幽绿的大山,被一道明亮的瀑布从高向下划“破”,山水之间界限分明,色彩对比鲜明而又互相映衬,多动态!多有画面感!这不正是高山瀑布的形象特点吗?一首绝句,能有一句精彩已属难得。苏大文豪评诗过于挑剔,崇拜诗仙一枝独秀,这没有错,李白的才气确实是高峰,但高度无法涵盖丰富性,山巅绝顶不能掩盖高原上诸峰的风光。公允地说,就咏瀑布而言,徐凝这首诗还算得上是传神之作,并不是如苏轼贬得那样不堪。
再看第二类。托物言志本是中国诗歌的久远传统,瀑布在这里不是纯粹的观赏景物,而是有着生命活力和人格特征的人物。瀑布的形成有三个明显特点:出于深山,跳下悬崖,归入江河。诗人咏瀑布时,往往将瀑布的水流特征升华为人的生命特征、精神追求。唐代诗人顾况有《庐山瀑布歌送李顾》,用的是当时的“自由诗”—歌行体。诗云:
飘白霓,挂丹梯。应从织女机边落,不遣浔阳湖向西。火雷劈山珠喷日,五老峰前九江溢。九江悠悠万古情,古人行尽今人行。老人也欲上山去,上个深山无姓名。
李顾是一位画家,顾况也是诗人兼画家、鉴赏家,二人结下友谊,也有共同情怀。此诗写瀑布,前面状物,写瀑布的形状、声威、气势,结句却另有寄托。瀑布初为山中之水,出山而汇入江河。顾况却反寻常之意,仿佛要溯瀑布之源,藏于深山,隐姓埋名,终老此身。顾况在诗坛上是白居易的前辈,文名早盛,但因得罪权贵,仕途不顺,晚年隐居茅山。这首诗流露的就是借瀑布向友人发抒意欲隐居的情怀,以期引起友人共鸣。诗人在瀑布寄托的情感才是诗的重心所在。
还有一首咏瀑布诗收入《全唐诗》的,是一首联句诗,只有四句,却由两个人写成。此诗连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唐时期,宪宗第十三子李忱,庶出,年少时在宫中木讷寡言,人多以为愚钝,甚至被看成“智障”。因皇宫内乱,隐姓埋名遁入山林,曾到庐山随高僧香闲严禅师修道。禅师总觉此人似乎不同凡辈,有意试探深浅。一日,禅师对李忱说,他想作一首诗咏庐山瀑布,但只得了两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应当说,禅师这两句也非平庸诗句,状物贴切而含言外之意。说是描写瀑布水,很准确很扣题;但若体会其隐含之意,所指也颇为明朗:来庐山修道,千里迢迢不辞辛劳,看来平淡无奇的人,拉开距离观察,又似乎来历非凡,不可低估。禅师谦称下句久思而不得,希望“弟子”续写完整,其实是想通过“诗言志”而观其心智。李忱也不推辞,续写了这样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总归大海作波涛。”如果说,禅师的两句诗可以算作稳健,李忱这两句就堪称胸襟高远,气魄非凡,全诗随之提升到了一个雄健开阔的大境界。从字面看,也是紧扣瀑布的自然形态—不会久居山涧,终究汇入浩瀚大海。而言外寄托的乃是昂扬高远的志向—岂能安于眼前小小格局?总是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宏伟事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栖山林之远而怀江海之志。这位李忱,就是后来的唐宣宗,中唐一位很有作为的强势皇帝,原来人人以为愚不可及的,竟然是大智若愚,深含不露!后人多将此诗用于励志,激励他人或自己追求宏伟目标。诗中的瀑布,成为智者、勇者、雄心壮志的化身。
总之,诗歌中的瀑布是艺术形态的水,来自现实生活,经过文学家的提炼和升华,又反过来照亮现实,使得自然世界的瀑布成为“有文化的水流”。物以稀为贵,现实生活中,平面流淌的水常有,直立状态的水罕见。因此瀑布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审美对象,历来都有“吸睛”“养眼”的魅力,让人赏心悦目,引发心神驰骋。就景观而言,瀑布的美学含量是综合而成的,形态、色彩、亮度、气势、声威等都是相关元素。稍微关注一下就会发现,瀑布的水量、幅宽、落差、梯级等物理指标,跟它的声威、美感等精神感染力成正比关系:水量越大,“布幅”越宽,落差越高,梯级越多,声威就越雄壮,美感程度也就越高。当然,有些水量细小的瀑布,因其潇洒飘落也同样吸引人观赏、留恋。瀑布本是大自然的杰作,属于珍稀的审美资源,现代工程建设、水旅游开发和水利风景区建设中,有的也会有人工瀑布的营造,把自然美的水形态引入社会创造的领域,更多地发挥瀑布的审美效应。我们热爱艺术领域的水,也珍爱自然形态的水。从前人咏赞瀑布的诗文中,可以加深对这一特殊水景观的喜爱和理解,唤起人类保护自然的意识,让美丽的山水和我们共生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