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工程美学的特殊性

水工程美学的特殊性

认识水工程美学不能脱离水工程的特殊性。水工程广义上属于土木工程类,与一般建筑工程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具有双重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都有空间的固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但水工程与一般建筑工程的区别在于:水工程从古到今都是“致用为先”,功利目的占首位,而不像有的建筑那样将形式美因素、观赏效果、艺术氛围等作为建造的首要目的。建筑理论家指出,建筑的精神文化品位有三个层级:最基本的层级是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实用、舒适,在物质功能基础之上追求精神功能。中间层级与物质性因素相距稍远,在上一层建筑美的基础上运用“形式美”规律,造就“形式美”。建筑文化精神的最高层级距离物质因素更远,要求创造出某种性质的环境气氛,表现为一种情感、思想性、感染力[3]。根据历史和实践来看,水工程多在上述最基本的层级上有所追求,有所创造,大多数难以进入中间层级,更难进入最高层级。一座水工程,不可能追求如央视新大楼(“大裤衩”)、广州电视塔(“小蛮腰”)那样的艺术效果。它不要求在脱离物质功能之外单独创造形式美,也不可能远离实用目的而追求进入纯粹艺术美的范畴。水工程的基本功能是行水、承载水、兴利除害,其文化品位是在实现物质功能的基础上追求物质材料与物质条件、物质手段相统一,达到“美”与“真”的统一;在安全、实用的前提下追求有意味,耐观赏,耐品评,体现“美”与“善”的统一。在保证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既有“悦目”的视觉效果,又有“赏心”的精神陶冶作用,这样的水工程,就可称为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与此相联系,评价水工程美学价值的尺度也应当与其特殊性相结合。

水工程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外在显现与内在蕴含的结合。“外在显现”是指这类水工程的文化特色表现为鲜明的视觉形象。水工程本身具有实体的物质造型特征,它的美属于景观美的范畴,而且是实体性的景观,不是像摄影、绘画、影视之类符号化的景观。一个美的水工程,其自身的形象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只要一接触即可发现其与众不同。“内在蕴含”是指其美学内涵不限于外在的直观形象,视觉可以捕捉到的特色只是其显性内容,它内在还包蕴着一定的隐性内涵。赏心悦目的事物一般都具有直观的形象美,但“看起来很漂亮”不是美的全部内容,视觉观赏获得美的印象只是审美的起点而不是终点。一个具有美学特色的水工程,还需要结合观赏者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积累,经过深思、回味、联想甚至学习、研究等心智活动,才能将直观的视觉美印象推向深入,领悟和把握其中的哲学思想、文化理念和美学意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具有较高美学品位的水工程,不是单靠外表的“漂亮”炫人眼球,内在更要具备深厚的内涵,经得住品评和回味。

如被誉为“皖南都江堰”的鱼梁坝,是古代徽州(歙县)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建在新安江支流—练水之上,是由巨石砌成的滚水坝,既可蓄上游之水,便于灌溉,以利通航,也可缓坝下之流,可以防洪。坝身高低间隔,鱼类可以在坝上激流中通过,不妨碍其巡游,故名“鱼梁”。坝始建于唐宋年间,现存石坝为明代重建。如此著名的水工程,由于是矮坝,在枯水季节,单看其坝身,以条形石块砌成,年深日久,局部有许多坑坑洼洼,乍看并不雄伟。因此,有一些游客网上留言,评价为“一般般”。

其实,鱼梁坝这样的古代水工程,不能用“一看就很漂亮”的标准来衡量。从水工程建筑角度看,鱼梁坝有很多值得品位的美学元素。古代没有混凝土浇筑,用数量众多的巨石砌成大坝,坝身坡降合理,整体线条流畅,与流水之势浑然一体,实属高超的建构。坝身又有高低之分,枯水季节也可以保证游鱼通过。坝的一端连接苍翠的青山,另一端与白墙黛瓦、鳞次栉比的皖南民居相邻,构成一幅天人合一的优美画面,具有较高的美学含量。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它不像欧洲歌德式建筑突然凌空而起,……它也不矫揉造作,……它利用地形、树林和山岗的自然美丽。”[4]水工程一般建造于广阔、开放的自然空间之中,比一般建筑更加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成功的水工程建筑物看起来不是生硬摆放的人造物体,而好像是从周围的生态环境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体现了“人力营造”与“天公造化”的和谐统一。鱼梁坝的选址和建筑就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古代的都江堰、灵渠,当今的三峡工程,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