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与智者的心灵交流——简评靳怀《智者乐水》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从古至今,“智者乐水”已成为民族精神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历代思想家、文学艺术家不仅因水而乐,而且以水为内容,创作了大量的精彩作品。这些作品既显示出水蕴含着的美学内涵,也揭示了“智者”与“水”之间天然的亲和性。它们是人类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精神财富,需要后人去继承和弘扬。
如同任何一门学问一样,水文化的思想营养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二是历史进程中积累下来的文化典籍(包括器物)。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注重实践积累和文献研读的作用。“读万卷书”对于水文化研究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水文化是一个传统而又新兴的领域,文献领域不像别的学科一样已有很多经过整理的系统资料,而是吉光片羽、零珠散玉蕴藏在浩瀚的文化典籍中,需要当前的研究者探寻、梳理,在前人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当前的水文化事业,特别需要具有筚路蓝缕的探索精神。
靳怀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探索者。他的《追寻大禹的足迹》《水之礼赞》两部书则侧重于对水体、实物、实景的考察和发现,而两卷本《中华文化与水》,则是对文化典籍的梳理和研究。可以说,既有“用脚写”的书,也有冷板凳上“坐出来”的文章。现在,他的新著《智者乐水》的出版,是文化典籍研究方面的新延伸,标志着水文化研究的新收获。读此书,真有古人所说“如行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以前读靳怀堾先生的《水之礼赞》《追寻大禹的足迹》时,感到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乐水”的“智者”,现在读这部新著,又觉得他是以“智者”之心,与中国古往今来的众多“智者”在作精神交流。
概而言之,本书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甚为明显。
其一,崭新的角度。《智者乐水》以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为着力点,把他们著作中与水有关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从水文化的角度作了新的阐发和评价。全书共24个专题,只有一篇是写一类人(女人),其余23篇中,除了秦始皇(政治家)、谭盾(音乐家)之外,其余的22位人物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冰心、沈从文,是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就是老子、孔子、管子、郦道元、徐霞客等人,按照中国古代“杂文学”的观点,也都属于广义的作家。因此可以说,本书最主要的研究视角是文学。众所周知,在精神领域的所有门类之中,文学是与社会生活联系最密切,影响最广泛、最深远的。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整体反映,从任何一个角度如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爱情、婚姻、农村、城市角度,甚至从生态角度切入,都可以构成文学研究的一种视野,由此显示出独特的学术景观。有趣的是,“水”的社会文化含量这么丰富,文学与水的关系这么密切,而文学研究界还没有出现专门从“水”的角度解读和研究文学的著作和系统论文(单篇论文已有很多)。靳著就是在这一方面填补了空白,因此而具有全新的意义和不可忽视的价值。
其二,扎实的功夫。从文学角度研究水,有其方便也有其困难。最基本的事实是,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目前还很少有人专门从“水”的角度对这些作家、作品进行过梳理。光是文献研读,就需付出大量的劳动。谁读这本书都能体会到,单是把20多位作家与水有关的作品(例如李白、杜甫的诗集等)阅读一遍,就需要多少工夫!有的还不是读一遍就能有所发现的!从书中的具体内容就能看出作者在实证材料方面的扎实功夫。如书中指出,《孟子》中留下了黄河、长江、淮河、汉水、济水、汝水、泗水、溱水、洧水、漯水等河流的名字。这些材料,是从水文化角度发现的实证材料,不仅为作者本人的见解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人的研究、写作提供了基本事实。
研读作家著作时,一般是不能“就文论文”的,否则很容易形成“自说自话”,既狭隘也单薄。靳怀堾先生在研读作品的同时,又参考了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用一句“学院化”的语言说,就是“与学术共同体对接”。例如,作者在理解郦道元作品时,参阅了国内著名“郦学”专家陈桥驿先生的著作;写到杜甫诗中的“雨”时,参考了别人的研究数据;关于李清照词作的创作时间和含义,引用了学者已有的见解并加以辨析。无疑,阅读范围的扩大带来了眼界的开阔和趣味的提升。有了基本事实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作者本人的“接着说”才具有了坚实基础。诸如此类,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态度既挥洒开放,又严谨细密。稍有写作经验的都知道,读者所看到的在文中引用的资料和见解,只是研读文献的很小一部分。借用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来说,读者所看到的在文中引用的文字只是冰山浮在海面的那部分,而水底的部分更为巨大。
这种精神劳动相当于古人所说的“采铜于山,尔后铸器”。如果用急功近利之心来看,此类写作很不“合算”,常常要读一摞书才能写成一篇文章。但真正的好文章就是这样炼成的,这种耐得住寂寞、艰苦,甘心坐冷板凳的精神尤其值得尊敬。特别是,靳怀堾先生的本职工作是党政管理,每天需要处理大量具体事务,而时间对每一个人都是固定的常数,这就令人在惊讶之余,更加对作者的勤奋表示敬佩。
其三,独到的发现。读书不是只用眼睛扫描,重要的是对内容的理解、感悟、比较、对照。读文学作品就更加如此,用眼睛看是不够的,用脑子读也还不够,重要的是用“心”去读。因为欣赏和研究、评论文学,不是按部就班的串讲,不是面面俱到的总结,不是包罗万象的解释,而是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形象片段,从中发掘、发现其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它需要的是思想领悟与形象感悟相结合,与前人的心灵相遇,进而有新的发现。文学艺术领域的“发现”,既包括思想认识上的“新知”(理性的),也包括艺术感受上的“新解”(情感的),后一个方面正是文艺区别于科技之处。所以,阅读文学需要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靳怀堾先生书中所写,均为古今著名的作家、艺术家,此前有过很多对他们的研究和评论。但是如前所言,作者从“水”这一特殊角度出发,就从中发现了许多新的精神内涵,这是此书最能吸引人之处。如古往今来,研究老子思想的著述何其浩瀚,但是,《智者乐水》把水作为老子文化思想框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记,并指出老子“道”的“形状”与渊深不可测的大海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让人不禁眼前一亮!类似的亮点,书中还有很多。如:发现庄子的哲学思想中散发着浓郁的“潜在山水精神”;体会到孔子乐水绝不仅仅是陶醉、流连于水的自然之美和实用功能上,更主要的是从中感悟出人生的真谛;把“君舟民水”的起源上溯到荀子,再追溯到孔子的“原创”,都是深入细致的见地。再如,对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溪亭”坐落于何处的考证,以及“沉醉不知何处”中“沉醉”之义的解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一个新发现都可以作一番阐发,限于篇幅,此处只能从略,留待阅读本书的诸君细细体会、品评。
有些例子很能体现作者的“智者”特色。如书中从“雨”的角度指出,杜甫写雨的50多首诗中有半数以上是写秋雨,而且这些诗大部分都笼罩着悲秋的氛围中,还从同样的视角分析了易安(李清照)词中的雨。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从“水”的视角来审视、体会,就显示出了崭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写苏轼的上下两篇最有特色,上篇以一个地方(黄州)、三个西湖(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三条河流(钱塘江、潍水、颍水)连成一条主线,下篇注重苏轼笔下雨、雪意象的分析和阐发,皆为前人所未曾道及。用文学笔法说,写出东坡先生爱水的“大智”,便是以“水”为媒让坡仙重新复活,向后人展现出他新的人生轨迹。东坡先生若仙界有知,当为百代之后“有如此知我者”而捋髯微笑!
《智者乐水》品读一个个作家的作品,但与一般单独的作家、作品研究有所不同。后者虽深入细致,但通常只是“见木”。靳著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既是专题的、深入的,又是宏观的、整体的。“专题”是以水为主线,“宏观”是因为这20多位作家在中国文学领域都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点”的连接于是具有了“线”的连续和动感,既显示出“见木”的深入,又具有“见林”的广阔视野。
其四,别具一格的表达。《智者乐水》以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基础,但没有写成严肃的研究论文,而是采用了作者擅长的散文、随笔体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作家的作品属于“文”,而其行踪、历程则属于“史”。在研读文学时,“文”与“史”常常无法分开。《智者乐水》基本采用的是“融史入文”的传统手法,即以“文”为“经”,以“史”为“纬”,在分析和阐发作品的基础上,融入人物的经历、行踪和作者的感受、想象。但也不是固定的模式,具体到不同的作家、人物,又有区别。如,写王羲之与水的《清水出芙蓉》,除了依据其两篇作品(《兰亭序》和《兰亭诗》)之外,较多涉及的是他的书法艺术。写郦道元与水,“行”与“文”约各占其半。写徐霞客,则是以“行”为“经”,以“文”为“纬”,对于徐霞客这样一位“用脚写作”的历史人物来说,也许这样的安排更符合历史真实,也更能凸显人物特色。另有特色的是写秦始皇的那一篇《崇尚“水德”的千古一帝》,因秦始皇并无作品传世,因此写秦始皇与水,只能依据其“行”(历史上的作为)。这些安排使得全书大体一致但并不拘泥,在统一之中显示出变化。
书中所写的人物的行为、历程经过文学手法的叙述,已不再是干巴巴的枯燥事实,而是成为活生生的故事,读来饶有趣味。“文”与“史”又都沿着“水”这一主线而拓展开来,呈现出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全书是“文化散文”的格局,也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一直推崇的“美文”的风格和品味。
总之,靳怀堾先生的《智者乐水》,诞生于文学的研读视角,经过了文学的感受、体验,又采用文学的表达手法,字里行间充满形象的美感和趣味,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精神收获和审美享受。
希望靳怀堾先生不断推出新的写作成果,也希望水文化研究领域多出现这样雅俗共赏的好书!